|
1983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举行首次例行记者会,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 |
从不许问到舌战,中国新闻发言人25年
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主持记者会,并向中外记者发布,中国外交部从即日起建立发言人制度
韩国《中央日报》2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嘴”——新闻发言人制度引入中国已25年副标题——为了4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要准备100多个预想的提问回答华盛顿打个盹的话,世界的目光就会转向地球的另一端,那就是中国的北京。因为人们想要看看这个从世界的边缘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中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正站在聚拢世人视线的那个地方,从他的话中,可以猜测中国的政策方向和中央领导层的想法。中国正式启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在1983年3月1日,到今年正好是25年。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记者不能提问
1983年3月1日,时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作为中国第一位正式的新闻发言人站在了外国记者的面前。
但是如果追溯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引进的由来的话,则要回到1982年。l982年3月26日,在老外交部主楼门厅处,70多名中外记者手拿采访资料和录音设备将一个身着中山装的男子围在中央。他就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钱其琛就中苏关系发布消息,但在场记者不能提问,这是外交部第一次以发言人形式举行新闻发布会。
与全世界记者的一场较量
2008年2月14日外交部新办公楼的新闻发布厅里,云集了300余名中外记者。下午2点45分,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刘建超大步流星地走出来,身穿西服的刘建超虽然先是问候了大家新年过得如何,但仍能感觉到他微笑里面有着时刻准备进行唇枪舌战的紧张感。
在发布了简短的消息之后,当记者提问时间开始后,一场激战也随之展开。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戳到中国痛处的斯皮尔伯格辞去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一事,记者想知道中国的态度如何。接下来,台下记者的手不断地举起来,提出各种棘手、敏感的问题纷纷抛出,其中包括美国政府关于“中国间谍”的问题,日本的“中国毒饺子”问题等等。刘建超一一作出回答,最后记者的问题都已经没有了,刘建超拿起水杯润一下喉咙,宣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为了一个4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一般要事先预想出100多个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精心准备如何回答。
1983年3月,中国刚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时候,一周只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但不接受提问。
从那一年9月份开始,记者每个月有一次提问的机会。到了1988年才可开始允许记者在每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1995年开始实行和现在一样的每周两次例行新闻发布会,1997年开始有了同声传译,可以用英语来提问,但是发言人是用汉语回答的。
新闻发言人——有代表性的升迁之路
在中国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25年间里,共有23名发言人。90年代后半期开始将发言人增加到2名,2006年开始实行和现在一样的3人轮流制。一般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任首席发言人,副司长任副发言人。成为发言人然后再高升,这是中国外交部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升职之路。因为通常在发言人的选拔上,不仅要求外语好,还要头脑灵活才可以。
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始祖钱其琛,现是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然后又升任为国家副总理。80年代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先是任中国驻美大使,然后又任外交部部长。90年代初期以语言犀利而闻名的发言人吴建民,先是任中国驻法大使,现在是中国外交学院的院长。
女性发言人中,以历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的李金华开始,共有范慧娟、章启月、姜瑜等4位。在任时间最长的新闻发言人是现任首席发言人刘建超,他从2001年开始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7年了。以头脑灵活而有名的刘建超,最近在和韩国驻京记者的谈话中曾说到:“现有的新闻发布会体系有没有需要再改善的地方?”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在中国,由外交部首先开始实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去年开始几乎扩大到所有的中央政府行政部门中去了,对地方的采访限制也取消了。担负着与世界沟通任务的“中国之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现在甚至正起着使中国内部也广开言路的催化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