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写讲解词超过5万字
首博为志愿讲解员们准备了一份讲解词作为参考,如果按照现成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也可以应付差事,但是江龙和伙伴们不愿意这样欺骗观众。江龙说,他不喜欢生硬地套用专家写好的讲解词,更不愿意讨巧地利用他人的劳动成果,他更喜欢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语言风格来为观众讲解。为此,江龙钻研了很多古典文献和史学资料,在首博提供的讲解词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时代
背景、历史典故和奇闻趣事。他写的几篇讲解词加起来超过了5万字。
江龙认为,如果仅仅是指着展柜里的一件文物,告诉观众,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什么年代出土的,用什么材料做的,用途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这样空洞乏味的讲解难以提起观众的兴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他的讲解词则更注重语言的生动活泼和历史的连贯性。他将每件文物和它背后的历史故事相结合,从那些斑驳陆离或是锈迹斑斑的铜钱、瓦罐讲到当时的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方向,还有很多的典故、成语的由来,民俗民风的起源……
比如,在讲到元大都时代的一件展品时,江龙的讲解词是这样写的:下面这件文物是金丝帽撑,是皇帝用来撑帽子用的,旁边的两个玉佩是帽子上的佩饰,叫做“充耳”,因为古人认为玉乃君子,所以把玉垂在耳朵边,意思是小人谗言都被玉挡住而不进皇帝的耳朵,所以也有成语叫“充耳不闻”。
志愿者也有“粉丝”
在记者的要求下,江龙站到《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展厅的起点,亮了一下绝活。本来只是打算请他略做示范,可是没想到,江龙洪钟般的声音一响起,一旁的观众呼啦一下就围了过来。一开始是十几个,后来是几十个,大家把江龙团团围住,认真地听他解说,“演示”不得已变成了“实操”。不过这还不是最多的,因为当时已经接近闭馆时间,馆内观众已经不多。江龙回忆,最多的一次,他被200多人团团围住,人群黑压压地挤满了半个展厅。“我走到哪儿,身后都跟着一大群观众,那种感觉特别骄傲。”
讲解结束后,江龙礼貌地向观众们鞠躬致意,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多观众凑上来不住地夸奖“小伙子,讲得真好!”“听你一讲才算看明白,单凭自己看,还真看不出这么多道道来。”江龙告诉记者,平时讲解结束后,经常会有观众上前和他继续探讨,不少观众围着他向他索要电话号码。原来志愿者也拥有众多忠实的“粉丝”。
为奥运突击英语
虽然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但是江龙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给中国人讲解我胸有成竹,但是每次遇到外国观众我就没辙了。”前不久,他还报名参加了奥运志愿者的招募。不过很可惜,由于英语不过关,他没能通过选拔。英语这道门槛现在成了江龙心里最大的结。“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突击英语口语。奥运会马上就要举行了,虽然我没当上奥运志愿者,但是奥运期间肯定会有大量外国游客到首博参观,那时候为他们讲解就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事了,还代表了首博的形象,国家的荣誉,所以这几个月我要加把劲儿了。”说起奥运,江龙还不免有点紧张,毕竟距离奥运会只有一百多天了,江龙感到学习的压力格外沉重,不过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期待着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天,那时候,外国友人在他的引导下徜徉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领略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这在江龙看来,是志愿者们的光荣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