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遂平华强大门口的墙上贴出了一张公告:公司宣布于2008年2月1日解散,解散后员工的合法权益依然能够得到保证,落款人为遂平县华强塑胶有限公司及华强回收公司。
遂平华强人去厂空,只有保安和公司清算组的部分人员还在工作,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厂房、门口悠闲的保安以及被铁栏杆焊死的大门。门口一位保安开玩笑地对记者说:“在处理后事。”
吹膜工郑建华今年35岁,在厂子里干了9年,失业后再去别的工厂寻觅工作,都被对方以“年龄大”为由拒之门外,为此郑建华一筹莫展地说:“看吧。人家全都要18到25岁的,而且干吹膜时间久了,别的什么也不会了。愁人!”
失业的这段时间里,所有员工都在等待华强公司对职工的补偿。遂平华强突然宣布解散的消息后,由于劳动合同终止期为2008年1月31日,工人们害怕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有2000多人在春节前聚集在遂平华强的门口,要求厂方对工人进行合理赔偿。此前,漯河华强的工人也同样对工厂大门进行了围堵,主张自己的权利。
于是,遂平华强向员工下发了《和解协议》,同意按员工月平均“综合总金额”的60%补偿。即是说,若一名员工年平均月薪为1000元,他将得到600元的补偿金。然而,开始时员工大部分都不买“60%”的账,签协议的人并不多。对此不满的工人们自发成立了民工维权小组,组长唐庆华。
此后,遂平华强门口又张贴出公告,特别提示签署《和解协议》领取补助费的截止时间为2008年3月10日。
一开始,6000多名下岗员工中拒签的有4000多人,但随着诸多问题的出现,工人们的想法开始动摇。当地政府为了缓和员工的情绪,承诺签订《和解协议》的人今后可优先进入可能会重新运营的华强厂。由于不签协议会影响再就业,于是签协议的人越来越多,最终遂平维权小组仅剩下1000来人,而漯河维权小组早已解散。
肖领和郑建华是属于选择“妥协”的员工,他们每天会到工厂门口看看有没有厂子“苏醒”重新招工的信息,他们不想离开华强,不想错过第一时间的招工信息。
官员求解企业解散原因
一个全国塑料袋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什么会突然解散?
这个问题连遂平县的政府官员也感到不解。
据遂平县中小企业服务局局长徐俊彦介绍,在遂平华强停产前,遂平县政府领导就已经得知消息,由于遂平华强不光在遂平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遂平县领导非常重视,曾经4次联系广州南强总经理陈殿成,分别派出了两个团队与其进行谈判,希望遂平华强可以留下继续运营。
然而,陈殿成的态度却很坚决,面对遂平县给出的种种新的优惠政策,陈依然故我,去意已决。
徐俊彦局长对记者分析华强突然撒手而去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限塑令”的出台。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的出台必然会带动全国塑料袋行业进行全新洗牌,据了解,华强公司生产的600多种产品中,仅有40余种符合国家“限塑令”的政策,有90%以上属于国家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超薄塑料袋。
国家即将实施的这项“限塑令”,似乎点中了华强公司的“死穴”。
但离国家规定的6月1日大限起码还有半年时间,业界同行和华强员工纷纷露出质疑:华强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完成转型,“干嘛要一棒子打死”?另外,据记者了解,遂平华强、漯河华强在“限塑令”消息报道之前,就有停业转让的准备,这样看来,“限塑令”也许并不是华强退出的惟一理由。
第二,亏损和市场竞争力下降。徐俊彦透露说,虽然华强公司效益一直不错,但是2007年也出现了几百万元的亏损情况,可能和原材料涨价有关。另外,塑胶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低、投资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华强公司周围出现了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塑料袋厂,这些厂子的管理、账目、税收都不规范,也抢走了华强公司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华强公司多次对“经营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表示愤慨,这也是华强撤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随着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些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为了大大缩减用工成本,许多企业采取了在新法实施前大幅度裁员的方法,华强公司也在其中。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遂平华强建厂12年多,10年及以上工龄的员工不在少数,大部分没有养老保险,漯河华强同样如此,仅此一项,遂平华强就要为此每年多支出上千万元的费用。
据漯河华强员工介绍,在去年12月份,漯河华强就裁员3000多人。后来干脆停产,与几乎所有员工不再续签合同。
第四,投资商身体原因。徐俊彦身为遂平县华强协调组成员,和广州南强高层进行过几次谈判,“在谈判时,已经70多岁的陈总1个小时就得吃1次药,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徐俊彦认为身体状况也是投资商不想继续下去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