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委员建议:“家庭医生”上岗为大医院减负

   委员建言为居民配家庭责任医生诊疗常见病,实现与大医院差异化定位

   “每1500位居民要配备一个家庭责任医生。”昨天(13日),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在建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时表示,浙江省正在引导社区医务人员以“家庭责任医生”的角色,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浙江:家庭责任医生分流大医院患者

   李兰娟认为,如果百姓的基本医疗都能够以“家庭责任管理”的形式在社区解决,将大大减轻二级、三级医院的负担,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自然会得到有效缓解。“看病难,也主要是医院病人太多了。但部分原因不在医院,而是在百姓身上。大小病都往医院挤。”同时,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利用效率和质量,集中“优势兵力”解决“疑难杂症”等重大疾病,医院的改革也相应能够“负轻前进”。

   北京:探索社区医疗与大医院转诊模式

   与李兰娟委员的建议“异曲同工”的是,去年冬天,北京市卫生局也开始提出“家庭医生”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概念。在北京市,以2600多个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单位,每个站点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家庭医生”责任管理团队,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根据每位居民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对于这一改革,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称,是为了寻求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医疗服务之间的差异性定位,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理念,“疾病预防保健在社区接受,小病、常见病在社区解决,大病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向大医院预约转诊。”

   为了提高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北京市卫生局还要求全市50余家三甲大医院,一对一支援社区医疗,专家级医生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同时还鼓励退休专家,返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去年9月,西城区在人民医院和展览路、德胜社区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试点,希望建立大医院与社区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辅以便捷的网络预约转诊网络,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差异定位与服务对接。(记者 魏铭言 吴狄)

   ■ 热议

   钟南山认为,社区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大医院应主治疑难重症

   “患者合理分流是医改目标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

   他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应在社区解决,大医院不应再“大病小病”一起看。

   新京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财政对医疗卫生的增加投入,会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以及农村和社区的基本医疗。你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之间如何进行差异定位?

   钟南山:社区应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负责居民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免疫接种等;同时,居民的小病,常见病,常用药,这些基本医疗服务也应该在社区解决。大医院应该解决的是疑难重症的治疗、以及医学科研教育。

   大医院不应再“大病小病”一起看,患者合理分流,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新京报:但目前仍然存在患者不相信社区医疗、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钟南山:关键是加快社区医生的人才培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我建议有更具体的政策,在医学院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本科教育中设全科医学教育的5年制培养方向,财政拿出支持师范生培养的力度培养全科医生,同时对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提供两年免费的大医院临床实践学习。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国家要像培养师范生那样,采取减免学费的政策,鼓励更多医学生选择去做全科医生?

   钟南山:是这样的。引入培养师范生的理念为社区培养全科医生。社会应该转变的一个观念是,现在对公共卫生和社区基本医疗的投入,不是单纯解决病痛的问题,而是对全人群健康的投入。(记者 魏铭言)

   推行“逐级转诊”缓解看病难

   可采取大医院医生入社区坐诊等制度提高社区医院吸引力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

   “吸引病人从大医院分流到社区,不是用嘴说就行的。”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冯世良认为,必须实行转诊制,从下往上逐级转诊,“但危重急诊不能实行转诊。”

   他说,中国有590万医务人员,实际忙的只有10%,都是大医院医生,资源分布不平衡,而转诊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强制不行。”冯世良说,病人必须要有去社区医院的愿望才行。

   冯世良认为,这样就要提高社区医院的医务水平,目前一时难以提高,就该让大医院的医生固定到社区医院坐诊,病人看到有名医当然会去看病,而且大医院名医还能指导社区医生的水平。

   但社区医院的医生也不能完全跟着名医在社区医院里学,必须让他们见世面,派出临床学习,因为那里的设备是社区医院里没有的,“但有一条,要哪来哪去,不能学会了就不回到社区了。”冯世良称。 (记者 钱昊平)

   社区医院应成为“健康管理者”

   区别于大医院,“不是看疑难杂症的地方”

   ●中央党校研究室经济学博士 赵杰

   “吸引病人进社区,就要使社区医院不是生硬的、被动接纳病人的组织。”中央党校研究室经济学博士赵杰说,而应该使社区医院成为健康的管理者。

   “大医院医生总是一两句话就把病人打发了,因为他没有时间,也记不住病人的详细的病情。”赵杰称,但社区医院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社区医院可以通过加强服务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保健作用,从功能上区别于大医院,“不是看疑难杂症的地方,而是健康的管理者。”

   “如果这块做好了,一般的病,病人当然愿意去社区。”赵杰说,社区医院要吸引病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认为,社区医院应该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供体,比如一个区的社区医院能资源共享,就像连锁超市一样,社区医院医生之间互有信息,病人可以通过社区医生的介绍找合适的医生,不要再是“病人找医生”。

   赵杰还认为,应该在报销制度上给予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更大的倾斜,更高的比例,社区医院本来药品就相对便宜,再给予更高的报销比例,“相信很多人有些小病就去社区去看了。” (记者 钱昊平)

   ■ 问题

   “健康档案”难建立

   目前,北京市2600个社区服务站正在全市各小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由于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一时难以与大医院“齐肩”;多数居民,仍然囿于“生病”才找医生的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医生人手紧张,一个“家庭医生”团队,一天走遍社区,也只能建立五六份健康档案。

   北京市卫生局主管社区卫生的负责人坦言,目前,“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近期目标是只覆盖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而人民医院实施的“医疗服务共同体”,从去年9月启动至今,其覆盖的两个社区23万居民中,每天大概只有5~10位,甚至更少的患者通过社区“全科医生”向人民医院转诊。

   “共同体”的主导者,西城区卫生局副局长陈新认为,建“共同体”是为了合理分流患者。但现在,这个探索只包括一家大医院和两个社区,在医保关系没有理顺,以及接受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还仅仅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现状下,分流患者的效果,还非常不明显。(记者 魏铭言)

   ■ 个案

   人民医院在两社区探索“医疗服务共同体”

   预约专家号不用出社区

   58岁的苏凤翔大妈并不知道什么叫“共同体”,她只是觉得,一年前家门口开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家门口有了个挂念自己糖尿病状况的“大夫”,开药比以前便宜不少;万一有个大病,去人民医院看,可以直接从社区预约,不用再排队挂号了。

   2007年9月,人民医院尝试成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在北京市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全市、专家进社区‘坐诊’”的大潮中,这一尝试,仅仅是与展览路、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小范围”探索。

   社区医生由人民医院培训

   与北京市卫生局目前部署的大医院“一对一”支援社区不同,“共同体”中,人民医院的医生不会到社区去“出诊”,他们在医院内开出一间“社区患者诊室”;社区医生只有遇到疑难重症,才按照事先订立的转诊标准,通过网络预约或“绿色通道”,将重病患者送进人民医院。

   在连接社区和人民医院的信息交互平台上,点击任何一个社区上转患者的姓名,他(她)的健康档案、既往医疗记录都会详细显示,为今后的诊疗、用药和康复提供基础信息。

   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霍阳曾经负责诊治社区的转诊患者,他认为,“共同”的含义,是指在疾病的诊断和用药上,社区全科医生和人民医院专科医生的标准统一。

   目前,共同的诊断标准,涉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12种慢性疾病。通过理论教学、临床观摩查房,远程会诊等途径、由人民医院的专家负责培训社区医生。

   患者转诊无需排队

   除了患者信息的互通,人民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刘丽红介绍,这个信息平台还专门划拨了医院各科室的诊疗资源,专门提供给“共同体”覆盖的社区首诊患者。如果全科医生根据诊断标准,判断患者需要去大医院就诊、救治,就可以直接在网上预约专家号,患者根据预约时间前往人民医院,无需再排队挂号,就可直接获得专家诊疗。而此时,专家已经通过网络,了解到该患者的既往病情。“这样,每个患者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 (记者 魏铭言)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