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创16年来季度最大跌幅市场底部究竟在哪里?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赵晓辉陶俊洁
中国股市以大幅下挫结束了2008年第一个季度的行情。34%,这个数据让沪指创下了自1992年以来季度跌幅之最。经历了深度调整的中国股市市场底部究竟在哪里?
股指缘何持续下跌?
当前,市场各方对股市持续下跌的原因分析集中在美国次贷危机、上市公司再融资、“大小非”解禁以及对宏观经济的担忧等。
广发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易阳方认为,大盘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对于再融资和“大小非”解禁的恐惧。证监会发表关于再融资的表态之后,至今迟迟未有新规出台,市场对此仍然担心。
他分析说,“大小非”解禁后的抛售压力也让市场信心受到打击。投资者担心,在市场前景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一到解禁日,持有人大多会选择抛售。
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可以发现,从根本上来讲,股市的大起大落与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息息相关。实际上,中国股市的此轮调整始于去年10月份沪指创6124点的新高之后。
“回顾过去一年来中国股市的表现可以发现,当前股市的大幅下跌是正常的,而且下跌来迟了。去年,股市大涨的行情决定了接下来暴跌是必然的。”经济学家华生认为。
他分析说,这种大涨大跌与主板市场不够市场化有密切关系。中国股市的融资和再融资从来都不是市场决定的,行政化的干预使得股市的供求关系很难达到一种平衡。
华生认为,当前股票发行审核、定价、申购以及新基金审批等都处于“过于行政化”的状态。
宏观经济基本面
最终决定股市走向
从市场预期的4500点、4000点,到3500点,再到1日盘中跌至3400点以下,股指一次次挑战着人们对于“底部”的判断。
时至今日,业内对于行情未来走势判断出现较大的不一致,市场均衡点尚不清晰。南方基金投资总监王宏远认为,过去市场的均衡点由包括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中小散户等为代表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共同博弈得出。但今年情况比较特殊,是以机构、中小投资者为代表的“证券市场存量资本”一方和以“大小非”减持、上市公司再融资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一方的博弈得出。
王宏远分析说,博弈最终将要得出市场的一个均衡点,就是在某一个价位和估值水平上,产业资本和“大小非”都不再减持,上市公司也不再愿意在低位再融资,市场的大幅波动,就是寻找均衡点的过程。但这个均衡点在什么地方,很难判断。
建信基金研究总监王加英认为,从短期看,股指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合理的位置。股票是一个基于客观对象的一个主观认识,既有上市公司业绩等客观事实,也有信心、心理预期等主观判断。应该注重长期,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
华生认为,如果没有利好政策,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会调整至一个合理的估值水平。如果有利好政策出台,则可能会使跌势趋缓,或者通过改变供求关系而抬高市场“底部”。他强调,股市最终要看宏观经济基本面。虽然今年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向好的基础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