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他推动着中国人的进步 柏杨:我只说"人"话
2007年06月18日 19:10: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柏杨曰》不是留给读者最后的文字 广州日报:新版的《柏杨曰》与旧版有那些不同的地方? 张香华:要说旧版与新版的最大不同就是新版上的序言是重新写过的,也算是柏杨的封笔之作吧,因为在作这篇序后,他将不再公开发表作品。 广州日报:他为新版《柏杨曰》写的自序,是否是留给读者最后的文字? 张香华:“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柏杨一共写下了几千万的文字。其实,只要身体允许,白杨还是愿意一直写下去的,宣布该自序为“封笔”之作,并不代表他什么也不写了,只是迫于身体状况而作出的无奈选择。现在他的身体有了一些好转,说不定有一天他身体好起来,还是可以进行创作,与喜欢他的读者进行交流。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所以我不同意“留给读者最后的文字”一说。 广州日报:柏杨入狱10年,于是10年著史,有了《柏杨曰》。文王入狱而有《易经》、司马迁入狱而有《史记》,狱中写史,好像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传统。 张香华:大家都说,如果司马迁不坐牢、不受苦刑,就不会有《史记》,但我要说,一个有远见的治国者,宁可国家没有历史、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可以用冤屈的手段、用残酷的刑罚对付一个人,让他身体上痛苦、精神上绝望,用这样的代价来创造一部历史,实不足取。 柏杨写史是不得已。从一开始,柏杨就知道这是在进行一个大工程,在监狱中查阅了很多史书,而且还承受了前妻提出离婚的打击,能完成这些书实属不易。 广州日报:有历史学家说,柏杨的史纲是不严谨的,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史纲。也有评论说,他在编年体、纪事体之外,开创了一个“平民体”。 张香华:柏杨在写史之初,用的就是一种俯瞰的角度,试图将历史的背景,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舞台,使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脉络清楚的经纬。他一直希望把历史写得易懂、可读,具趣味性,除了史实的不可篡改之外,还希望文字具有文采,这是他刻意追求、注意的。 柏杨不敢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平民体。过去的历史倒不一定是写给后人看的,是写给皇上看的。 譬如他写到隋炀帝,就称他的名字杨广,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很多人对这一种写法不习惯,在阅读上造成障碍,为了这件事,他还与我争执过多次,因为很多皇帝的名字是非常古老少见、甚至今天已没见过的字,读不出来的字,我认为不应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困难,建议他一个折衷之道:名字与谥号并列。但他依然坚持他的做法,不用歌功颂德的谥号,对每一个曾经掌握极致权力的皇帝,他要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人”。 “柏杨让我感觉温暖” 广州日报:从写作体例上看,柏杨写史有一个突出的特色,不是以王朝更替作为篇章,而是以每一个世纪作为一个段落,给人一种整体史观。 张香华:大概是出于柏杨个性中对于传统的叛逆性、对现状的不满吧!传统史书强调“奉正朔”,一直到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还是改变不了这个顽固的认知,一定要用年号、国号,死脑筋,无法突破。所以他偏要突破,采用公元纪年,以每一个世纪作为一个段落。没有国际观的文化,表现在很多事情上常常有令人窒息的感觉,他对这些令人窒息的东西深恶痛绝。 广州日报:在您的眼中,柏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香华:他这个人比较急躁,是一个工作狂啊,日以继夜地写书,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三天用。他容易发脾气,有时候真有点神经病的,有时候又有点“老来小”,像小朋友,生活上很依赖我,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累的。 他最大优点就是很温暖、热情、嫉恶如仇。以前我教中文,每天要改作业,写评语,还要参与他的书的各项工作,包括校对啊、封面设计啊。每次我回来,他会跟我说,你辛苦了。这个让人觉得很温暖,而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样的话说不出口。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编辑:
孔令舒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