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受过伤他们选择坚强 探访复课的北川中学【图】
2008年05月24日 15:58: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北川中学的学生在帐篷内读书 常新喜摄 在草坪上学习也很认真。常新喜摄 “老师好!”当这熟悉而 又陌生的声音从临时教室传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北川中学复课了。
这是一群从废墟里爬出来的孩子,他们见识了生离死别,他们学会了坚强。在草坪上、帐篷里、教室内,他们继续着他们的梦。 有孩子在,灾区就了希望。 草坪上,300名学生上课
绵阳市长虹培训中心,是北川中学的临时学校。
23日上午8时,记者来到这里,发现院子里排列着整齐的帐篷。一位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学校一共有80顶帐篷搭在长虹培训中心,其中学生用66顶,每个帐篷里有20个学生。6个年级的49个班的编制都还在,但是学生已经没有那么多了。 在一个帐篷内,两名初中生正在下象棋,象棋是他们自己用纸做的。初中生还没开课,孩子们就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在另一个帐篷内,几个学生正在紧张地做着英语试题,15岁的初三学生王川说,马上就要考高中了,要努力学习,为高中的学习打好基础,争取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高三·6班班主任蒲树宏告诉记者,北川中学已经开课的只有高三的十个班,共509名学生。22日绵阳发生余震,一名学生惊慌中从二楼跳了下去,摔成了骨折。于是学校临时决定,从23日起,二楼五个班的学生到楼下草坪上上课。 “这群孩子非常坚强。”高三班主任陈钰老师告诉记者,从废墟里爬出来,对这群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他们失去了家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复课后,孩子们学习更加努力了,在草坪上学习的孩子大约有300人,下午他们就会回到一楼的教室,然后一楼教室的孩子们到草坪上上自习。 “课余时间就给家里打电话” 在长虹培训中心的大楼上,记者看到一个四川省北川中学的校牌,这是在地震之后从北川中学的废墟中挖出来的。这也可能是北川中学这所有着60年历史的学校仅存的一件校产。 龙兵,18岁,一位高三学生,正面临高考。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操场上愣神,一遍遍地拨打着家里的电话,但一直都没有接通。拨打了几次后,龙兵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从地震发生到现在,他还没和父母联系上。 龙兵说,平时上课时他会暂时忘记这些伤心的事,但课余时间,他就一遍遍地给家里打电话。“也不知道父母怎样了,他们应该没事吧。”龙兵喃喃地说,他高考的报考目标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想考中国地质大学,研究地质构造,尽可能地让家乡、让中国都避免地震灾害。 “孩子们太不容易了。”陈钰告诉记者,很多孩子到现在还没和家人联系上,他们上课的时候,都能集中精力学习,但课余时间,地震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他们一遍遍地联系家人,给家里打电话,只要联系不上,就泪汪汪的,情绪波动非常大。 担心余震,临时教室都没有门 郑建宇,18岁,高二·5班的学生。地震发生时,他和5个同学被困在了一截房梁下的狭小空间内,幸运的是他们在半个小时内就进行了自救,从里面爬了出来。但班里的很多同学都被压在了下面,原来52个学生的班级,现在只能联系上26个。 地震给郑建宇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22日下午3时许,绵阳市再次发生余震,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正在上课的高三·10班一名学生,从二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当场骨折,经过医院及时抢救,该同学现在没有生命危险。 绵阳三院的心理专家已给全校1300多名孩子建立心理档案,并对十余名有严重地震阴影的孩子进行了心理辅导。 记者在高三学生的临时教室看到,教室前后都没有门。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这里还有余震,方便逃生;其次是心理上的安慰,没有门也给孩子们一种可以随时逃生的安全感。 “不能浪费好心人的粮食” 早餐:牛奶、稀饭、蛋糕、馒头和鸡蛋;午餐和晚餐各有六个菜,有素有荤。这是北川中学老师和学生的食谱。11时30分,学生们下课了,在一片开阔地上,三个就餐点同时开始供应午餐,午餐是炒黄瓜、红烧肉等六个菜。1300多名学生很自觉地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打饭,没有一个插队或者捣乱的。 在学生们打饭队伍的旁边,记者发现了30多人坐在地上,他们很深情地看着这些学生。他们是长虹集团的员工,为了让孩子们都吃上热饭,从北川中学搬到这里起,他们都是主动坐在路边,等孩子们都打完饭后,才去排队打饭。 北川中学的学生席地而坐,吃得很香,每个学生的饭都吃得很干净。学生席钰婷告诉记者,这次大地震让自己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原来还经常浪费粮食,但现在每顿饭都吃得很干净,“我们已经得到了太多人的关爱,我们现在要珍惜,不能浪费好心人的粮食。” 北川中学的校牌在绵阳重新挂了起来。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
编辑:
杨晓燕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