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上海:三原因导致失业青年多 26%为大专以上学历
2008年09月04日 07:38:2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上海市总工会发布本市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 上海市总工会昨天(3日)发布的《本市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本市职工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失业人数稳中有降;劳动力流动趋向非公企业;灵活就业群体逐步形成;岗位满意度整体提升。由于本市不仅要继续解决和应对改革之初带来的失业、协保、离岗等存量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还要面对青年、外来劳动力和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增量就业矛盾以及产业结构提升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因此上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职工岗位满意度整体提升 据统计年鉴显示,本市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3.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登记失业人数稳步下降,在2003年达4.9%的历史高位后,2007年降至4.3%。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也由最高峰时的30.11万人降低到2007年底的27.78万人。 调查显示,本市劳动力呈现明显的由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经济企业聚集的态势。在不同性质所有制企业间的流动中,43.9%的职工从公有经济组织流向非公经济组织,而此逆向流动仅17.2%;在同种性质所有制组织内的流动中,79.5%的职工在非公经济组织内部流动,而公有经济组织的这一数据仅为47.2%。数据表明,2002年,本市非公经济企业职工仅136.3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6.5%;到2007年末,非公经济职工队伍已占全市职工总人数的69.7%。 调查表明,本市职工就业方式正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方式迅速兴起。非正规就业和自由职业人数从2002年初的26.8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57%,扩大到2007年末的56.49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2%。 此外,75.3%的职工五年内未变动工作单位,15.5%的职工五年内变动过一次。在就“职工对岗位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02年的调查数据比较,五年内未流动的职工对工作岗位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职工比例从41.3%增加到55.8%,对岗位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由14.5%下降到6%。 三原因导致失业青年多 据市统计局对失业者的抽样调查数据,35岁以下青年占38.5%,仅次于45岁以上大龄失业人员,且呈逐步庞大的迹象。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青年占所有失业青年人数的26.1%,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失业者;他们普遍对月薪预期较高,平均为1919元。 究其原因,一是人员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符;二是对职业和收入预期过高,谋求不到中意的岗位而宁愿失业在家;三是用人单位出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考虑,往往愿意招录有经验的社会人员。统计显示,本地劳动力市场招聘岗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平均为1.5年,其中,要求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约占38.9%。 劳动力过剩与短缺并存 目前,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部分用人单位岗位设置条件过高、待遇过低,致使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的状况并存。 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9%,虽比5年前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但重点发展行业中的高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真正具有“三高一强”(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先进性程度高和实际动手能力强)特质的人才更是稀少。 究其原因,一是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未跟上本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技师队伍老龄化,导致总量减少;三是社会上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使得许多家长和青年本人盲目追求白领职位,不愿从事技能劳动。本次调查也显示,53.2%的人明确表示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当工人。 此外,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总会优先考虑工作条件、薪资待遇、发展前景较好的岗位,由此造成另一部分待遇过低、劳动强度较大的低端就业岗位往往乏人问津。 劳务工和临时工迅速扩大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满足长期廉价用工需求,与职工签订短期合同。此次调查与2002年本市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职工比例从47.2%下降到28.3%;一年及以下期限劳动合同职工比例从12.8%骤升到27.8%,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合同制职工比例从14.5%上升到19.8%。 调查还发现,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长短与自身的学历、技能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学历低、技能水平低的职工普遍签订的是一年及以下期限劳动合同。 这些年,许多企业在一些基础岗位广泛采用劳务工,有的企业劳务工远远超过正式职工。这一用工形式的迅速扩大已经背离了原本的政策意图,成为部分用人单位规避签订劳动合同、不正当降低用工成本的一种“低质量”的就业形式。 本次调查发现,劳务工收入仅为所有被访职工平均工资的59.5%,若与收入最高的“3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职工类别相比,仅为50.7%.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吕卫星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