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德法科学家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昨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虽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今日有望夺得化学奖,但由于钱永健属于美籍华人,中国依然和诺贝尔奖无缘。
越得不到的东西越可贵。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贴切不过。以至于任何国人只要和诺贝尔奖有些联系,就立刻成为新闻。前一段时间,媒体关于诗人叶世斌的炒作,就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根据创始人诺贝尔的遗嘱,在诺贝尔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渴望,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对被证明的渴望。证明自身的进步,证明中国已经跻身科学领域的前沿。虽然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认为评选标准在评选过程中打了折扣,但诺贝尔奖的缺失,特别是自然科学那部分奖项的缺失,还是能够映衬出我国科技的真实水平。因此,每到诺贝尔奖得主公布,国人就难掩内心的失落。
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重要?
获得诺贝尔奖,对科学家来讲是殊荣,但哪个专家是为了获奖才投身科学研究的?没有。一名真正的学者所看重的,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所给予的欢乐。一味盯着奖项,只会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
对中国来说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也许得一两个诺贝尔奖能让中国人很高兴,但对目前的中国并没有多大用处。因为中国目前的任务还是快速脱贫。和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中国更需要能打造像任天堂(日本一家员工不足千人的电脑游戏机企业,1994年税前利润排名全日本上市公司的第二位)那样企业的人才。
诺贝尔奖当然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达程度的指标,但它不是唯一的,更不应成为全体国人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实力应该用综合指标。同时,在许多领域还相对落后的现在,与其盼望得一两个奖满足一下自尊心,不如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当国家的经济科技全面振兴的时候,诺贝尔奖会离我们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