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3月6日讯(记者 李利)1014.3公斤,这是2012年11月27日,宁波鄞州洞桥百梁桥村的百亩试验田试种的“甬优12号”的最高亩产值。而它的百亩方均产,是963.65公斤,这已创下全国杂交水稻百亩方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
这次刷新纪录的人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袁隆平。而是一位与水稻打了30年交道的名叫马荣荣的农科研究员。
这几天,作为新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马荣荣顶着水稻亩产最高记录刷新者的光环,带着对科技创新的笃定和自己的中国梦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
扎根田间数十载,创下水稻亩产全国之最
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清瘦矫健……马荣荣给人的第一印象,完全符合一个长期在田间工作的农业科研人员形象。
去年底,马荣荣团队试种的“甬优12号”垂着硕大的稻穗,接受了国家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验收。4亩试验田,最高亩产1014.3公斤,最低亩产920公斤,平均亩产963.65公斤,再次刷新了全国杂交水稻百亩方平均亩产最高纪录。
1014.3公斤,当然不是马荣荣团队的终点。他说,科研人员是先进思路的实践者,对自己认定的东西都怀有一颗笃定的心。“杂交水稻经历了亩产600公斤、900公斤,再到现在1000公斤,谁也不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自1981年,马荣荣从农校毕业走上了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以来,他率领自己的水稻创新团队潜心专研克难攻坚,破解了水稻籼粳杂交的世界难题,育成了多个适宜在南方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为社会创造了18亿元的经济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享受科技创新红利,浙江有人更有环境
如今,马荣荣作为一名新当先的全国人大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他所关心的问题自然离不开农业科技。
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比如政策法规上的倾斜,比如资金投入上的力度……
然而,一个人均耕地仅半亩左右的农业小省,为何会如此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呢?这或许是许多人脑海中的疑问。
浙江最大的资源就是人。在马荣荣看来,浙江之所以能够在很多科研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有人、有团队,当然浙江的政策也给了这些人施展才华的舞台。
“的确,浙江可耕地面积小,我们研究出来的新技术,在省内运用得很少。但与浙江相邻的安徽、江西都是产粮大省,我们的很多技术已经在那里得到了推广。”马荣荣说,用我们的种子换他们的粮食,这就是浙江人的精明之处。
科研人员应该专心研究,应得体面生活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梦一词迅速走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梦想。马荣荣将自己的中国梦归纳成了八个字:“专心研究、体面生活”。
“科研的本质应该是独立于生产的。它不应该和经营挂钩,更不能过度的追求投资回报率。”马荣荣指出,现在不少科研院所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疲于跑项目、报成果、得奖金……难以静下心来搞研发。
他说,“我们不要求奢华、不讲究高档,但希望能得到有保障的体面生活,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认真的科技研发当中去。”
目前,浙江省级和地市层面都有许多数额不同的科技人才奖励计划。让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体面生活,马荣荣的中国梦正在浙江各地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