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纪念江华百年诞辰:他读着《资本论》走向人生终点
2007年08月01日 10:52:1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三、发展工业,奠定基础
江华在重点抓“三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工业的领导。江华任省委副书记不久,根据浙江实际,提出了继承中发展,立足全国大局,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指导思想。在1954年1月省委召开的全省第七次工业会议上,江华指出,必须加强党对地方工业的领导,把发展地方工业与国家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相应地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以满足当地人民需要,补助国家国营工业之不足。江华这一地方工业发展思路,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开创了地方工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江华敏锐地抓住进一步发展地方工业的大好时机,提出大力发展地方工业,重点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的思路。1956年7月1日,江华代表省委在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尽可能迅速地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实现,积极地、有计划地去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为了打好地方工业基础,解决浙江钢铁供应的燃眉之急,1956年2月,江华等省委领导作出了“大家紧紧裤腰带,一定建个钢铁厂”的决策。浙江钢铁厂、绍兴钢铁厂筹建期间,江华亲自研究建设规模,踏勘选址,落实所需物资,倾注了很大精力。1957年11月26日,绍兴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江华豪迈地说:浙江从未有过近代钢铁工业的历史,现在,永远地结束了!这是浙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胜利和重要贡献。 浙江化学工业基础很薄弱,农化产品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经江华提议,在毛泽东、陈云的关心支持下,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建设化学联合企业(现“巨化”)的方案。在该厂筹建期间,江华予以高度重视,指派省委、省工业厅有关领导负责项目建设工作,亲自过问该厂的领导班子建设,要求有关部门调配得力干部,组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此,省委组织部精选抽调了十余名厅局级干部,3名总工程师、33名工程师,以加强“巨化”中高层领导班子的配备。因国民经济调整,“巨化”合成氨工程面临缓建下马之虞,江华据理力争,建设得以马不停蹄。1962年11月,“巨化”合成氨分厂建成投产。江华由衷地赞叹:我们自己能生产化肥啦! 在发展地方工业、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同时,江华非常重视工业建设的宏观政策问题。为了鼓励发展地方工业,江华提出了新建企业归县管、利润5年不上缴、产品由各县自己分配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了保证地方工业健康发展,江华很关注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发展变化。针对1958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扩张较快的问题,江华即于1959年提出:1958年大发展,今年就要加强整顿、巩固、提高工作,提高质量,这是规律。 在发展地方工业的过程中,江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农业办工业。在他的倡导下,浙江兴建了一批水电、化肥、农药、钢铁、水泥、机械制造,以及棉纺、丝绸和其他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初步建立起支农工业体系。 江华为发展地方工业呕心沥血。杭州汽轮机厂、杭州轴承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许多企业,都是他提议、争取和领导下建设发展起来的。从1956年到1965年,浙江建立了以冶金、化工、电力、机械为主的一批工业企业,开辟了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硅酸盐工业、无机和有机化工(包括化肥、塑料制造)、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气体分离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新的工业门类,并批量生产出许多浙江从未生产过的、为工农业和各个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新产品。地方工业的建设,优化了经济结构,为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求真务实,关注民生江华在领导浙江工作期间,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省委在作出重大决策或重要部署之前,江华总是先进行调查研究。 江华重视调查研究,认为改正缺点、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调查研究,认清问题,找出办法,从现象上去找本质、找规律。每次开完省委重要会议,江华就要下基层,一去半个月,一转半个省。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他在参与制定《纲要》的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为中央提供了可信的参考数据。 在调查研究中,江华很注意下基层蹲点。1957年,他到仙居县蹲点两个月,了解农民闹退社的原因。以后,他每年都下去蹲点,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1961年,江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月6日、8日,两次向亲临杭州、指导中央调查组工作的毛泽东汇报退赔、自留地、生产队规模、公共食堂、虚报浮夸、调查研究等问题。毛泽东予以肯定。随后,他又蹲点反复调查,得出大多数食堂已经阻碍生产发展,影响了党群关系的结论。从而给毛泽东写报告,建议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分口粮到户。报告中的一些意见后被《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所采纳。 通过调查研究,江华对省情了如指掌,因此,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办实事。当中央提出大办工业的方针时,江华认为浙江条件还不具备,只能大力协助支持,不能大办。有一次,江华和省委领导如实向毛泽东汇报了个别县因缺粮饿死人的问题。毛泽东说:“你们胆子大,浙江死人很少,你们敢讲,有的省死人比你们多都不讲。死了人应该如实汇报嘛!以便查清原因,防止出现类似情况。”江华等同志回答:“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再隐瞒就错上加错了。”毛泽东感慨地说:都像你们这样实事求是,就不会饿死这么多人啰。为此,毛泽东还派人到绍兴调查粮食产量情况,证实所报属实。后来,毛泽东在全国七千人大会上批评了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表扬浙江比较老实。 对于“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放卫星”等现象,江华很不以为然,尽量控制浙江不要放大“卫星”。对于人民公社化中的“一平二调”等问题,江华很是痛恨,认为这是剥夺农民的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纠正、退赔。1960年7月3日,省委转发中共金华地委上报的《上华等公社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等3个材料,要求各地以此教育干部,认真批判和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此事受到中央重视,并将文件批转全国。江华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从中可见一斑。 江华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目的就是让农民富起来,怕农民富起来是穷光荣思想,是要不得的。所以他非常关心农民利益,爱惜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初,江华多次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不许公社和生产大队向生产队提取机动粮或另立项目增任务,要保证不降低社员口粮。1960年8月26日,江华向中央反映了重点商品粮地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适当削减这些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降低农业税,调高上交商品粮额度较大地区的粮价。1961年起,省政府决定调整粮食购销政策,全面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幅度达21.8%。同时,稳定粮食征购任务,3年不变,形成制度,延续至70年代。每年大秋以后,江华都一再要求各地不卖过头粮,保证农民有储备粮;同时抓好小秋收,增加农民收入。1965年,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后,江华依然强调:生产增加,群众生活也要搞好;农村集市,不能取消;为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群众,要适当地改革省内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到196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7年的86.8元增加到133.5元,人均口粮由277公斤增加到308公斤。 五、暮年壮心,不懈求索1983年,江华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职位上退了下来。此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杭州工作、学习和休息。从1994年到1999年辞世,江华再次长住杭州。浙江是江华工作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常说:“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 暮年江华,进取不已。他将全部余热用到了学习、思考、总结方面,开始了新的不懈求索。 江华晚年的思索,侧重于总结党的执政规律。1985年1月,他提请浙江省委尽快组织编写《浙江省的三十五年》,据此思考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从2月到5月,江华在杭州多次召开座谈会,请浙江有关老同志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反省教训。这不仅提供了许多翔实史料,而且使与会者深受启迪。1986年,江华摘除白内障手术后,双眼重获光明。从4月到7月,江华加快工作进度,连续到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请“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过地、市、县领导工作的一些老同志座谈,总结20世纪50、60年代浙江各方面的工作。每次座谈会,他都强调,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不夸功,不讳过。 通过回顾总结浙江的历史,思考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成败得失,1994年7月1日,江华写下了长期思考的结论:“初搞革命难,夺取政权更难,巩固胜利难上难”,并将其题赠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江华同志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为了从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江华晚年作出重读经典的计划。1998年初,他读完《毛泽东选集》后,又开始重读《资本论》。他计划一年读一本,三年读完三大本巨著。1998年他读完了第一卷,边看边思考,书中写下了很多眉批,笔记中留下了很多深邃的思考。1999年他日渐病重,卧榻不起,吸着氧气,还研读不已。最终因病危只读了第二卷的大部分,计划戛然而止。江华是读着马克思主义书籍,寻求真理投身革命,又在追求真谛中走向人生终点。 江华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永垂青史;他求真务实、关注民生的工作作风,永留人间。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