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是近年来我们党不断强调的执政用权重要理念,是新形势下发现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基本路径。在改革开放历时30年的今天,在今春“两会”成功举行之际,突出强调这一理念和原则,对于党和政府深入把握民情民意、正确决策、完善改革和发展思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实践证明,面对新挑战,一个领导集体甚或是一个政党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从而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看到,很多破解难题、抓住机遇的思路和办法往往不是出自领导或专家的头脑,甚至不是出自领导集体,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同志说过,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创造,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农民而不是中央的功绩。在谈到个人作用时,他指出:“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制度和政策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付诸实践。人民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促进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正所谓“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众人拾柴火焰高。过去,我们靠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同样靠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抓住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整个国家摆脱了贫穷,步入“小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
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必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使我们的政策最大限度体现人民群众的要求。力量来自于民心,智慧来自于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充分关注人民的要求,了解群众的忧乐,重大问题同人民一起商量,才能把握社会脉搏,上下一心,使人民群众的智慧变成党和政府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变成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力量。从人民中积聚智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努力凝聚民心、造就坚实民意基础的过程。
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们党和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做群众的学生,善于求智于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作为寻求智慧和力量的不竭源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的政策常常滞后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赢得发展新优势的思路、破解前进中难题的办法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群众创新性实践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改革发展思路对错、各项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评价。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于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就跟不上时代步伐,难免脱离实际,错失机遇,出现重大决策失误。
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必须把问计、问策于人民制度化,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应通过必要的制度建设,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证党和政府关于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政策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决策过程更加民主,更加科学,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事实表明,只有在没有精心安排、刻意导演的情况下,与群众直接接触,和老百姓交心,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社情民意,对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使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在一些地方或部门,老百姓的呼声之所以被轻忽,或听取群众意见的听证会被诟病为“过场秀”,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能否从人民中凝聚智慧和力量,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思维方式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的大原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