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第5次加息对百姓心理影响减弱 抑制房价作用不大
2007年10月20日 18:56:4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9月14日,央行宣布了年内第五次加息的决定。有分析人士说,央行频频加息,但有的老百姓已经麻木。另有观察人士则认为,自2004年以来三年时间已九次升息,央行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房贷消费者面临巨大的成本累积风险。 加息对百姓心理影响减弱 此次央行把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此前,“提高房贷首付比例”传闻甚嚣尘上,央行年内第五次加息先于前者浮出水面,虽然加息并非最大悬念,但业界人士还是对此十分关注。 “央行频繁加息的本意是想将银行实际利率由"负"修"正",剑指通胀。”京城专业信贷服务机构伟嘉安捷相关人士表示。 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其中城市价格上涨6.2%,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4.3%,CPI指数持续走高。此番加息,央行直言是为了“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上述人士认为,加息的初衷是好的,但加息只是从总量控制的角度来调节市场,而我国的物价问题(如生猪、粮食问题)等均是结构性问题,抑制通胀,除了加息,可能还得依靠其他配套政策。 我爱我家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相对于7月20日、8月22日两次央行的加息来看,本次央行利率调整的间距较短,从调节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水平的角度看,持续的几次加息并未达到政府部门的预期效应,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突出,这也是央行选择再次加息的原因。 伟嘉安捷分析,央行希望通过加息使经济由过热转入正常轨道;此外,央行此次加息指向的另一个宏观调控目标也非常明确——希望藉此促成银行收缩房贷“银根”。 由于每次加息(一般在0.27个百分点)的幅度不大,普通百姓似乎并没有像业界分析人士那样敏感。加息与否,生活还将继续。月收入6000元的白小姐,2004年5月贷款40万元购买了位于北京三环附近的一套住房。她告诉记者,她现在对加息已经完全“麻木”了,反正已经贷款买房了。 温水煮青蛙: 连续九次加息月还贷增13.98 本次加息是我国自2004年10月至今不到三年内的第九次上调利率,央行上次加息的时间是8月21日,时隔仅25天。 链家地产副总经理金育松认为,此次央行加息的目的虽然仍然针对的是经济过热,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不过对于普通的房贷消费者来说,节节攀升的利率使得贷款成本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对于普通的住房消费者来说,与以往一样,每次利率上调的成本增加幅度并不大。以一个贷款50万、贷款年限20年、按照等额本息还款并可以享受到优惠利率(基准利率的0.85倍)的消费者来看,在此次加息前,每月的还款额为3706.11元,而加息后的每月还款额为3773.78元,每月成本支出增加额为67.67元。应该说,这样的成本增加对于普通自住消费者来说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此次加息已经是自2004年10月以来的第九次加息,今年以来的第五次加息,累计增加成本应该是比较高的。” “如果说前几次加息对于心理面的影响更大,那么九次加息累计之后,实际增加的贷款支出已经出现显著上升,房贷消费者面临巨大的成本累积风险。”金育松说,同样以上述贷款50万、年限20年、享受85%的优惠利率并采取等额本息还款的购房者为例,在2004年首次加息前的月还款额为3310.84元,经过九次加息后每月的还款额增加了462.94元,增长13.98%。“在经历了频繁加息之后,消费者已经对加息习以为常,加上市场传递的预期信息,消费者心理面已经难有波澜;反而是"温水煮青蛙"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九次加息的累计,实际增加的贷款支出已经不是小数目了。”金育松表示央行频繁小幅加息看似隔靴搔痒,并无大碍,实则风险不可忽视。 加息对抑制房价作用不大 针对本次加息,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分析人士则认为,本次加息对于楼市的影响是积极和多方面的,但解决不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问题。 “由于近一段时间大量的新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令房地产开发商在拿地环节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后顾之忧。这种利用资本优势不惜血本的储备土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此外,开发商的捂盘惜售行为也在从侧面进一步推高房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持续增量的个人房贷业务也在为现在的高房价提供支点。”上述人士指出,从目前来看,提高首付比例要比增加税费或者增加贷款利率更为有效,当然,这是在保障自住,抑制投资,打击投机的情况下区别对待。 “目前市场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在房价上涨、投资渠道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前提下,我们依旧将面临着随时存在的价格上涨风险。”上述人士说。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周雪松
编辑:
侯玮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