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人民日报:让我们亲近传统节日
2007年11月08日 07:20: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国家法定假日安排即将调整,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望成为法定假日。为了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亲近传统节日,本报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讲师施爱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4位学者,对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今天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法定节假日调整已制定初步方案 四大传统节日有望成假日 假日总天数可能有所增加 综合新华社、新华网报道:黄金周景区“爆棚”、呼吁推行弹性休假、增设传统节日为假日……近年来,关于长假制度的一些议论与建议不绝于耳。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何调整才更科学合理?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获悉,相关部门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进行了调研和论证之后,已初步制定出调整方案,并将在近期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这个方案安排中,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而且,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有望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农历除夕也将法定放假,广大居民有望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 如何调整法定节假日制度,社会上有着广泛议论。一项对2200位年收入6万元以上游客进行的调查显示,63.7%的人希望调整黄金周,但建议取消全部黄金周的人只有14.3%;不久前进行的另一次调查显示,“58.2%的公众希望既有长假也有短假”。还有媒体曾就“春节、中秋、圣诞以及情人节等10个节日中你最想过哪一个”做了一个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春节居首,其他传统节日也均排前列。 “如果要我选择的话,‘五一’、‘十一’黄金周可以考虑缩短,把清明、端午、中秋等增设为法定假日。这既能缓解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又能让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李先生表达着自己对新休假方案的期待。 为了让调整方案充分体现民意,有关部门一年多来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这次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最大的亮点就是民众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谋者’。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体现的就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重视民意的执政理念。”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新休假方案只要符合大部分人意愿,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让公民休假权落到实处,相信人民会接受并给予支持。 专家学者认为 传统节日放假适逢其时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记者杨暄)“假日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只有广大人民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得到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对于酝酿进行的假日制度调整,许多专家学者近日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支持和拥护。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假日安排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的,而改革开放后更多是从经济上考虑的,是为了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现在考虑节假日的调整,要更多地从历史文化、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适当调整黄金周制度,把传统节日变成法定假日,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认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传统节日纳入我国法定假日体系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这种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是靠节日等民俗维持下来的,它虽是潜在、无形的,却是一种自发的情感,一种真正的文化的力量。 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清明节 祭祀踏青两相宜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清明时节春光最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端午节 粽叶飘香习俗多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中秋节 花好月圆人团圆 【来历】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吕卫星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