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农村改革30年 徐勇谈农村巨变的历史脉络
2008年03月01日 22:02:1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曲折十五年 改革的重心从农村移到城市 记者:既然黄金十年的改革成果这么丰硕,那么为什么接下来的好多年,农村改革会出现许多艰难和曲折? 徐勇:说简单点,那是因为改革随后进入了下一阶段,改革的重心从农村移到了城市。 农民涌进城,变成农民工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词——民工潮,这是不是无形中成为此阶段改革重心转移的一个标志? 徐勇:民工潮这个词出现于1992年。民工潮体现出农村改革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了。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解放了农民,农民开始流动。先是流向乡镇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就地消化,到后来(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地方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开始了有规模有组织的流动,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地区,形成了农民工进城大潮。 面对民工潮,城市打开了一道门缝,我记得当时的规定是:农民在完成农业生产后,可以允许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经商。那时城里人还不习惯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农民工,而叫他们“盲流”。 为了城市改革,农民做出了贡献,也做出了牺牲 记者:民工潮对这一阶段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徐勇:民工潮的背后,是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获得的收益的不成比例。我国这些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由很少变为世界第一,这里面谁的贡献最大?就是农民工。他们拿很低的工资,在这种廉价劳动力保障下的中国商品,才轰开了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他们做的活却是城里人不愿做的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而且没有保障。一些人还恶意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一个数据:到2003年,全国建筑行业的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达1000亿元。 记者:也就是那一年,总理坐不住了,帮一位农民工讨了工资。 徐勇:所以说,为了城市改革,农民做出了贡献,也做出了牺牲。 民工潮应该由“潮”变“水” 记者:建立在民工低价无限供应之上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我们不仅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反而加大了城乡矛盾。这可不可以说是民工潮带来的问题呢? 徐勇:这是个问题。问题虽出在农村,但问题的根子不在农村,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说到解决方法,就是要让“潮”变成“水”。 出路一:把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化,把他们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由“乡里人”变成“城里人”。一个国家只有农村人口减少到总人口的30%以下,现代化才能达到中级水平。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 出路二:通过新农村建设,吸引一部分优秀农民回乡务农。国家要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才能吸引农民去种田。现在不是流行“炒股不如养猪”吗?危机同时也是转机。 出路三:发展县域经济。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回到县城办厂开店,让县城经济形态由消费型转向生产型。 正视农村改革的问题——农民有饭吃,缺钱花 记者:这么多年来,农民一拨一拨涌向城里。除了当初家庭承包解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吧? 徐勇:一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确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到后期(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原因却是种田不赚钱,农民不得不离乡进城挣钱。那时,有些农村还出现了“抛荒”现象,即把田地荒掉抛弃。 记者:为什么“抛荒”? 徐勇:你想啊,农民辛苦种了一年地,不仅赚不了钱,可能还要负债,假如你是农民,你还种不种田? 记者:可是当年农村搞家庭承包,农民们种田不是很有积极性吗? 徐勇:一分为二地看,优点背后就是缺点。分田到户,有公平但不一定有效益,没有规模经营。其二,土地虽然被农民承包,但只是“政策田”,并不是“法权田”。所谓“法权田”,是用法律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政策田”,农民可能今年刚给土地撒完种施完肥,明年这块地却不归他承包了。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地方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再加上为了支持城市改革和国企改革,国家对粮食进行限价,也让农民做出了牺牲。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农民种田难赚钱。 记者:除了“抛荒”,此时的农村改革还遇到什么其他问题? 徐勇:农村没有义务教育,搞的是民办学校;农村没有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些60、70年代兴建的农田基础设施失修、废弃。这些都成为在这个15年中出现的问题。到后来几年,农民的状态成了“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当然,也正因为这些问题,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举措,有了后面的“历史跨越”。 来源:
红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