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经济巨变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农村改革30年 徐勇谈农村巨变的历史脉络

  曲折十五年

  改革的重心从农村移到城市

  记者:既然黄金十年的改革成果这么丰硕,那么为什么接下来的好多年,农村改革会出现许多艰难和曲折?

  徐勇:说简单点,那是因为改革随后进入了下一阶段,改革的重心从农村移到了城市。

  农民涌进城,变成农民工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词——民工潮,这是不是无形中成为此阶段改革重心转移的一个标志?

  徐勇:民工潮这个词出现于1992年。民工潮体现出农村改革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农民可以自由流动了。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解放了农民,农民开始流动。先是流向乡镇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就地消化,到后来(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地方发展的不平衡,农民开始了有规模有组织的流动,主要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地区,形成了农民工进城大潮。

  面对民工潮,城市打开了一道门缝,我记得当时的规定是:农民在完成农业生产后,可以允许自带口粮,进城务工经商。那时城里人还不习惯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称为农民工,而叫他们“盲流”。

  为了城市改革,农民做出了贡献,也做出了牺牲

  记者:民工潮对这一阶段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徐勇:民工潮的背后,是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获得的收益的不成比例。我国这些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由很少变为世界第一,这里面谁的贡献最大?就是农民工。他们拿很低的工资,在这种廉价劳动力保障下的中国商品,才轰开了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他们做的活却是城里人不愿做的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而且没有保障。一些人还恶意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一个数据:到2003年,全国建筑行业的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达1000亿元。

  记者:也就是那一年,总理坐不住了,帮一位农民工讨了工资。

  徐勇:所以说,为了城市改革,农民做出了贡献,也做出了牺牲。

  民工潮应该由“潮”变“水”

  记者:建立在民工低价无限供应之上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发展起来了,但我们不仅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反而加大了城乡矛盾。这可不可以说是民工潮带来的问题呢?

  徐勇:这是个问题。问题虽出在农村,但问题的根子不在农村,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说到解决方法,就是要让“潮”变成“水”。

  出路一:把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化,把他们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由“乡里人”变成“城里人”。一个国家只有农村人口减少到总人口的30%以下,现代化才能达到中级水平。现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0%。

  出路二:通过新农村建设,吸引一部分优秀农民回乡务农。国家要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样才能吸引农民去种田。现在不是流行“炒股不如养猪”吗?危机同时也是转机。

  出路三:发展县域经济。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回到县城办厂开店,让县城经济形态由消费型转向生产型。

  正视农村改革的问题——农民有饭吃,缺钱花

  记者:这么多年来,农民一拨一拨涌向城里。除了当初家庭承包解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吧?

  徐勇:一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确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到后期(上世纪90年代末),主要原因却是种田不赚钱,农民不得不离乡进城挣钱。那时,有些农村还出现了“抛荒”现象,即把田地荒掉抛弃。

  记者:为什么“抛荒”?

  徐勇:你想啊,农民辛苦种了一年地,不仅赚不了钱,可能还要负债,假如你是农民,你还种不种田?

  记者:可是当年农村搞家庭承包,农民们种田不是很有积极性吗?

  徐勇:一分为二地看,优点背后就是缺点。分田到户,有公平但不一定有效益,没有规模经营。其二,土地虽然被农民承包,但只是“政策田”,并不是“法权田”。所谓“法权田”,是用法律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政策田”,农民可能今年刚给土地撒完种施完肥,明年这块地却不归他承包了。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地方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再加上为了支持城市改革和国企改革,国家对粮食进行限价,也让农民做出了牺牲。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农民种田难赚钱。

  记者:除了“抛荒”,此时的农村改革还遇到什么其他问题?

  徐勇:农村没有义务教育,搞的是民办学校;农村没有医疗、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一些60、70年代兴建的农田基础设施失修、废弃。这些都成为在这个15年中出现的问题。到后来几年,农民的状态成了“有饭吃,缺钱花”,“吃饱了饭,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当然,也正因为这些问题,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举措,有了后面的“历史跨越”。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2.28亿
·1949到2007: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58年(图)
·陈开枝:邓小平对我说,那些人真是放屁!
·民营经济:风雨三十年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