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三十年记忆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听李谷一讲过去的事:为了《乡恋》的抗争

  “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一首为电视风光片而配的歌曲《乡恋》,在1980年经李谷一唱出,便风靡大江南北,令无数中国百姓为之倾倒。谁会想到,李谷一柔美、亲情的唱法,居然被指斥为“靡靡之音”乃至“亡国之音”,经受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批判,承受了一段压力极大的煎熬。

  今天,80后、90后的小孩子可以旁若无人地听R&B、听嘻哈、听重金属摇滚,肆无忌惮地为各色偶像尖叫。而李谷一,正是这些孩子们应该好好感谢的一个开拓者。

  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位于京郊的李谷一的家,请她回忆28年前那段《乡恋》的故事。

  一曲《乡恋》,掀起滔天波澜

  1980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出了一首歌,叫《乡恋》。《乡恋》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那时候,许多歌曲是在影视剧正式播出前先由广播电台放送。

  “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天,现在想想,有点特殊意义。”李谷一说。《乡恋》配合电视剧情,表达了汉代女子王昭君离别故乡时对乡土的依依恋情。先经电台播放,后又电视片播出,《乡恋》一下子火了,街头巷尾到处听到人们哼唱的声音。本来就家喻户晓、人人乐道的李谷一,经《乡恋》助燃更是如日中天。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搞了一个“群众最喜爱的15首抒情歌曲”的评选活动,其中李谷一以超高票数占有4首歌曲。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批评、斥责。在北京几家有影响的报纸引领下,陆续在国内许多报纸杂志上,发出了一篇篇讨伐之声:“娇声嗲气,矫揉造作”; “灰暗、颓废、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完全是毫无价值地模仿外来的流行歌曲”;“同那里的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在“群众最喜爱的15首抒情歌曲”评选中,《乡恋》得到了十几万张选票,但由于激烈的争议,未能入选。有人说:投票的都是流氓,这是流氓喜欢的歌。

  这番炮轰与讨伐的焦点,是李谷一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在那个尚未彻底打破传统僵化观念的时期,李谷一恰恰冲击和冲破了传统模式,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理念,将民族、西洋、戏曲唱法融通一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气声、轻声等技巧,形成了李谷一自己的演唱体系。

  李谷一向记者讲述了她这么做的原委:“以前,文艺单纯地为政治服务,到文革时期走到了极端的地步。声乐也形成了非常僵化的束缚,所有的歌曲要有革命性,颂扬式、号召力,讲究‘强、响、硬’。这样一来,声乐创作就走进了一条‘形而上’的死胡同。”

  那些原本应是艺术上的歧见,很快突破学术的范畴。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嗽叭裤、港式头和青少年犯罪等,被人与她的歌声连到一起。有人还把轻音乐和靡靡之音连到一起,把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黄色歌曲连到一起。李谷一被冠上“黄色歌女”之名,有些歌曲被封杀。

  1980年春,中国音协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音乐创作会,叫“西山会议”。会上,当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多首歌曲都遭遇了点名批判,其中李谷一的演唱风格是重点。音乐界一高层人士劝李谷一:把《乡恋》用“健康”的唱法重新再唱过。李谷一回答:“《乡恋》这首歌与词、曲作者无关,是我在演唱时要这样处理的,批就批我一个人!如果说《乡恋》在内容上有问题,可以重新唱过;但仅仅让我改变原来唱法,我绝不重新唱!”

  1980年春,李谷一收到了中央乐团一领导的回信,警告她:如果再按这个路子走下去,只好请她找适合她发展的地方去。这无疑是一道逐客令。在当时的体制下,一个人一旦被某个单位开除,其他的单位几乎都不愿意再接收了。

  同时,社会上关于李谷一的谣言四起,有人说她倒卖黄金;香港传出她被雪藏的消息。

  倔强的李谷一,选择了坚持

  始料未及的打击,让李谷一的精神陷入极度的委屈和困苦。

  1981年除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迎春联欢会上,参加演出的李谷一事先听说邓小平同志会来出席晚会。她与伴奏乐队商定,小平同志一到马上起奏《乡恋》,把这首歌唱给小平同志听听,让他评评理:这首歌到底是不是反动的、黄色的?!可惜,那天小平同志没有来。当国家主席李先念出现时,李谷一毫不犹豫地唱响《乡恋》,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和喝彩!

  回想那段日子,李谷一说她经受着巨大压力。一面是满目上纲上线的批判文章,一面还要不停地演出。

  给予李谷一最大支持与鼓舞的,是无数的普通百姓。

  无数封信,从全国各地寄向北京,寄给李谷一。最多时,一天有上百封信。其中,有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的,有战士表决心保卫边疆的,还有住在东北林区的林业工人说:“我们的生活非常困苦,但是听了您美妙的歌声后,感觉生活真美好”。还有一个年轻女孩写来的信,说因为感情挫折,她起了轻生的念头。但是看了李老师的演出,突然感到世界上还是有这么美的东西,不会再离开这个世界。各地许多文艺界人士说,“你的路是对的,坚持走下去。”广大观众的肺腑之言,成为她当时的一大精神支柱,认定自己做的是对的。

  首届春晚,点歌单装满五大盘

  广电部部长临阵拍板“上《乡恋》!”

  这场巨大非议,定论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李谷一是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主要声乐演员。但《乡恋》不在演出范围内。然而,好就好在这场晚会第一次尝试了观众点歌。

  “是真点。”李谷一回忆道,晚会设置了4部热线电话。她在台上一出现,马上就有观众来电点播《乡恋》,而且不是一两个,也不是10个20个。当电话记录员把一大盘观众点播《乡恋》的条子端给总导演黄一鹤时,他感到非常为难,无权定夺。正犹豫间,记录员又端上来一大盘,一看,基本上也都是《乡恋》。黄一鹤找到台长王枫请示,台长也不敢拍板。当时国家广电部部长吴冷西正在现场坐镇,于是黄一鹤把点播单交给吴冷西。吴部长一看是《乡恋》,未置可否。

  此时,电话都被打爆了。电话记录员又端上一盘《乡恋》的点播单,黄一鹤让直接送到吴部长那儿。接着又是两盘点歌单。面对满满五盘点歌单吴部长皱起眉头,不停来回踱步。一会儿,他对黄一鹤说:“上《乡恋》!”黄一鹤一听这话,如释重负,他知道吴部长是担着多大风险,是豁出去了。

  可是,台里没有伴奏带,黄一鹤急着到处问工作人员:“你们谁有《乡恋》伴奏带?”一个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火速从家里拿来了伴奏带。

  “当时,我已唱完8首歌,包括两首对唱。突然听主持人姜昆、刘晓庆拉长了声音报:《乡——恋》,惊讶得我不敢相信。”李谷一回忆起这令她百感交集的一刻:“这几年的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心头,多少磨难、多少委屈,今天终于能名正言顺地在全国人民面前唱《乡恋》了!我觉得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文艺的春天来了!”

  为中国流行音乐打开一扇窗口

  《乡恋》之争的结果以李谷一的胜利而告终,中国通俗音乐的前行之门就这样无比艰难地被“劈开”了。李谷一因而也被认为是当时内地流行音乐第一人,尽管她是一位卓越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李谷一如此解读道:“《乡恋》事件,冲破禁锢,起到了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破冰作用。”

  20多年后的今天,李谷一依然对年轻一代至两代的歌手们予以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谈到与周笔畅合作演唱新歌《浏阳河2008》,她说:“支持年轻、新生歌手,是我们老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的、经典的作品要传承,《浏阳河2008》播出后,有一段时间原版《浏阳河》的网上试听量剧增,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在听!再说,唱唱现代的R&B等风格作品,对自己是一种尝试、突破,为什么一定要把新旧事物对立起来呢?艺术要传承和创新融合,才有生命力!”

  人物档案

  【李谷一】

  1944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湖南省长沙市。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经演唱的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成名,如《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知音》、《乡恋》、《迎宾曲》、《绒花》等等。这些歌曲多次在全国性歌曲评比中获奖,并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特设的“最佳演唱奖”。

  评论界认为,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开创了一代歌风。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1983年,“步鑫生旋风”很猛烈
·人们曾为这些事争啊争
·思想解放不能空谈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今夜星光灿烂》那年那月,引发一场争论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