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令全球股市自去年9月以来大幅下挫,中资H股与A股累计跌幅最高,AH价差在跌势中拉大,而在价差接近多年以来极限水平之时,H股若进一步大幅走低,必然拖累相应A股表现。
H股累计跌幅全球之最
我们统计了全球各主要股指自去年高点以来的累计跌幅。数据显示,虽然次贷危机集中暴发于欧美市场,但其累计跌幅却相对较低,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伦敦富时100指数跌幅仅为14.71%、16.94%和16.15%;而亚洲区尤其是中国与日本股市却成为了重灾区,恒生指数、日经225指数、上证指数累计跌幅均在30%之上,国企指数的跌幅更是高达41.32%。
应该说,国企指数自去年11月1日创出的20609点,大幅滑落至昨日收盘的12094点,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其外部因素。首先,前期涨幅过大,估值偏离合理水平。在内地A股连创新高、QDII范围扩大以及“港股直通车”等利好消息的推动下,国企指数自去年8月17日10253点低点飙升至20609点高点,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涨幅达100%。当时,H股市场中不仅资金内地化、操作手法内地化,而且其估值水平也变得越来越内地化了,就连某些海外大行的研究员给予H股的目标价也高得离谱。
其次,内地紧缩措施对H股公司构成压力。应该说,自去年高点调整以来,之所以国企指数的累计跌幅远远高于恒生指数,原因除了估值因素外,香港与内地的利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本地蓝筹公司与H股公司的盈利预期。由于港元实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港元须跟随美元而不断减息,这也造成了香港实际负利率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香港本地资产市场形成支撑;反观内地,通胀率居高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内地央行不得不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收紧流动性,紧缩的宏调措施势必对地产、银行等部分中资公司基本面状况形成压力。
最后,国际资金的流出直接导致H股急挫。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解释:1.次贷危机令欧美金融机构遭受沉重打击,并需要对相关不良资产做大额拨备,资金的压力对于这些大行来说是空前的,而多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港股市场尤其是H股市场又是这些大行的重要投资地,因此,在自身资金紧张以及H股过高估值的情况下,抛售股票套现自然是明智之举,而近半年来联交所披露的H股公司权益变动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在美元持续走弱的背景下,日元利差交易平仓潮自去年以来时常涌现,其对于港股市场的抽水效应也不可忽视。
AH价差几近极限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AH股联动性渐趋明显,但这种联动仅仅体现为H股与相应A股走势趋于一致,而并不是绝对股价趋同。相反,如图所示,自2007年以来,AH股价差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其中,上半年价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股的涨幅远远超出H股,而自下半年尤其是去年10月份高点以来价差的拉大主要是由H股累计跌幅超过A股所致。
据统计,截至昨日,53只A+H股的H/A算术平均比价为0.482,大大低于去年10月底两地股指处于高点时0.583的比价,同时也逼近了近4年来H/A比价的极限低点。
如果我们假设目前AH股价差继续拉大的空间有限甚至目前的价差已经是极限值,那么,其联动性必将表现的更加明显。此时,A股的上涨将拉动相应H股走高,而H股的下跌也必将拖累其A股向下调整。从目前的状况看,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仿佛较低,而上述H股市场下跌的理由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内地的紧缩措施仍将持续,海外金融机构的资金状况短期内仍不可能得到缓解,而虽然目前H股市场估值水平已较去年高点以来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仍大幅高出本地蓝筹公司的估值水平(截至昨日,国企指数成分股与恒指成分股的历史市盈率均值分别为32倍和20倍)。
因此,在H/A比价接近极限低点之时,后市H股股价若继续调整,或将对相应A股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