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今年两会上,“住房保障”被高调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资料表明,全国约1000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需要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他们的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安得广厦千万间”?温家宝总理列出了今年要采取的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下一步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好政策落到实处,不走样、不变形。一些代表、委员建议,为了防止各地住房保障政策“悬空”,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落实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人大的监督力量,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住房保障工作不力或者失职渎职者追究责任。
“医改”出台:深化改革服务民生的焦点
“去年以来,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为新一轮“医改”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总理发出的“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庄严承诺、中央安排560亿元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手笔”,都表明了政府推进“医改”的巨大决心。
早在2006年8月,国务院就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牵头,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一年多来,工作小组经过深入的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改革的总体方案。2008年是新方案试点的第一年,卫生部表示:“体制改革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项卫生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点开展。”
“医改”总体方案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一个目标”就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支撑”分别是:创新和健全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信息、法律建设。一些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也在方案中得到了回应。下一步将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
“医改”作为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还不是卫生部高调的时候,要做‘老黄牛’,还要准备挨社会10年至20年的批评。”3月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参加全国政协分组讨论时的这番话表明,要对“医改”之难有充分认识,作为系统工程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已经破题,但还须不断推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