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土地是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
来自经济专家的判断,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其核心表现为农民变市民。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7%,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数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过的。未来20年,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也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工业化中期阶段将是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因此,重庆与成都的农民变市民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农民当年被排挤到城市之外,是因为经济原因;那么今天统筹城乡也要考虑经济成本。城市接纳一个农民工需要花多少钱?这笔账计算起来有不同的角度。重庆江北区区委书记史大平算账:花25亿元就可以把5万农民由农民变为新市民,即一个人要5万元,这是一次性能够进城安居、就业的成本。九龙坡区委书记郑洪算账:农民进城后,享受与城里人同样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福利,一个人一年要花600至700元。不管怎么算,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民进城不能像前些年许多地方简单地宣布农民可以买城市房口。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必须要涉及户口、社会保障、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
去年2月,作为改革试验区先行示范区的重庆九龙坡区探索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行办法》等12个配套制度,以解决农民变市民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权益不平等问题。区委书记郑洪告诉本刊记者:“城乡统筹改革难点在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如果农民进城没有享受相应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那么城市户口只是一张废纸;如果进城后不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话,农民依旧是农民,但是退出要有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其一,探索“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换宅基地”的办法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上的阻碍。
九龙坡区城乡统筹的相关办法规定,要想由农民变为市民,要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进城变市民,最大的问题在于住房,九龙坡的思路是用农村宅基地来换住房。经报批同意后,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要求,拿出原农村宅基地的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可以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来补贴农民购房。这样算下来基本上农民不花钱每家就可以住上8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城市小区房。”
与宅基地并重的是农民承包地问题。九龙坡区规定农民变市民,在享受市民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土地流转的收益仍归农民所有,流转后农民每亩地每年可得到1350元收益,农民比较满意。
其二,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民户籍变市民后能够享受到城市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
九龙坡区要求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引导和鼓励本地农村居民、本地投资创业企业骨干农民工家庭,有条件、有序转为城镇居民,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转变。对于农民进城以后的社会保障问题,各界争论不止。有人认为,可先将其转为市民,但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暂不按照城市标准实行,否则地方财政会背负相当巨大的负担。区委书记郑洪说,要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就必须让他们与城市人一样,享受到各项社会保障。
九龙坡区对社会保障实施了几个具体的办法:一是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失业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再就业援助等政策;三是根据不同情况保证农民变市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四是农民变市民人员符合城镇低保规定的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