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
镜头一:22日晚,新华社受权发布发射公告
连日阴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在10月22日这一天突然迎来灿烂阳光。
也就在这天晚上,新华社受权发布公告:嫦娥一号卫星将于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公告指出,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月球探测活动。
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
声音:(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40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镜头二:24日傍晚,进入发射倒计时
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山谷里,天蓝风轻。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群山中高耸的乳白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而卫星飞向的月球,就挂在远处的天幕和山峦之间。
火箭上端,雾气蒸腾缭绕——
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分别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水平极高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
离发射塔架500米处的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
在常温下不断汽化的液氢液氧,会使贮箱的压力越来越高,而一粒沙子从一米高处落下来的能量就能引起燃料的爆炸,因此需要一边加注一边泄压。从发射前负8小时液氢液氧开始加注的那一刻起,两条专用的管路就要不停地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池烧掉,而燃料的加注也会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
声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这里是我国三个航天发射场中唯一能够进行低温燃料火箭发射的地方。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外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组建37年来,已经将50余颗国内外卫星送上太空。
镜头三:24日18时05分,火箭点火
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
“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寂静的山谷响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李本琦洪亮的声音。
监视所有塔架都打开完毕后,3号塔架上最后一名操作手已于5分钟前撤入地下掩体。
在发射场周围的山坡上,在西昌指控大厅里,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塔架上的57个摄像头将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实时传送到各个点位。
包括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数十家媒体记者的镜头从多个方向聚焦运载火箭,在2.5公里安全距离之外的多个参观台上人头攒动;远处一条条乡间山路上则挤满了附近的村民和远来的游客。
虽然今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就已进行了7次发射,但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还是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
“10、9、8、7……3、2、1,点火!”18时05分,就在李本琦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瞬间爆发的巨大声响排山倒海般压向重重群山,40米深的导流槽里事先注入的400吨水顷刻化做了水汽……
声音:(发射01号指挥员李本琦)这是我1999年以来第11次站在这个位置上,发射前后进行一系列运作必须严密无误,一步出错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我曾有两次在发射前最后时刻面临某设备信号异常,而我必须在1秒钟内做出或者忽略或者停止程序的决策,好在最后都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