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往何处建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企业为竞争奶源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只顾数量不管质量。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王银生说,河北乳制品产量巨大,奶源一直供应不足,企业间恶性竞争问题严重。
当前,乳业已成为我国食品制造业中销售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过剩,竞争失序等问题。2007年我国乳业中小企业数量迅速膨胀,从1600家增至2000家,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
河北奶源基地主要集中在石家庄、保定、唐山三市,这些地方至少有10家以上乳品企业。一些新建企业在原有的乳品加工企业附近连续建厂,违背了国家关于乳品加工企业应相距60公里以上的有关规定。有些企业只收鲜奶不搞奶源基地建设,搞乱了奶源收购秩序,一些业内人士激愤地称其为“流氓式竞争”。
事实上,今年6月份颁布的《乳制品加工业产业政策》,对不同地区的企业布局、准入门槛等已经作了明确规定。关键在于,乳品加工企业往往是地方招商引资的重点,能否在现实中真正落实有关规定值得关注。
企业竞争奶源还反映出农企利益关系不紧密、奶业产业化程度低的事实。由于没有形成合理利益联结机制,在加工旺季,企业争购鲜奶,有的企业不论质量,往往使一些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忧;到了加工淡季,企业又对奶农百般压价,使奶农无利可图,甚至出现倒奶杀牛的极端情况。
如何升级和完善现有的农企合作模式,避免养殖与加工环节两层皮?从形成合理原料奶定价机制来说,刘成果认为,对我国现阶段可实现的做法是使牛奶生产成本与收购价格挂钩,成本加上合理利润就是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对于生产成本的测定需要定期调研,及时掌握成本的变化,然后进行协调,提出原料奶收购的指导价格,并进行监管。奶农、加工企业、协会、政府等部门和组织应该形成一个协调委员会,做好组织和落实工作。
从合作模式来说,专家认为,可由企业出资建立奶业发展风险基金,奶农收益下降时,通过风险基金对奶农进行补贴;也可尝试由乳品加工企业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奶源基地建设,使企业与奶源基地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质由谁来保
在望都县采访时,一家挤奶大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件事:挤奶厅本身没有检测设备,鲜奶都送到合作企业去检测。近一段时期,已有3批共计17吨鲜奶被企业检测出含“抗生素”。
挤奶厅怀疑是企业故意“店大欺客”,把样品送到望都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技术人员告知没有检测手段,只好送往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检验,一周后的结果显示并不含“抗生素”。可是,企业坚持自己的检测结果,养殖户只好认倒霉。再后来的两批鲜奶,就没再送质检部门重新检测。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剥夺养殖户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看出基层检测手段的缺失,监督力量的薄弱。改善这种局面的一种思路是建立第三方检测,既可加强基层的质量监管力度,又可以协调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充实基层技术检测手段的同时,也应该从制度监管上进一步弥补漏洞,达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效果。专家建议:一要建立质量安全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协调机制,农业、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协调沟通,形成监管合力;二要形成对有毒有害物质风险评估的机制,确定重点检测、监控对象;三要对掺假造假对象加强行政问责,除了深挖行业“潜规则”,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依法追究,还要对提供造假技术的人员和机构进行严处。
除了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之外,还应该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加大违法成本,对不良企业形成震慑。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邱宝昌认为,多年来的消费者维权案例表明,目前消费者与厂家的博弈是绝对处于劣势的,这其实是对企业违法行为的一种放纵。
专家建议,应研究赋予公益性的消费者组织诉讼主体资格,集中消费者的力量,帮助消费者维权;应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从原有的补偿性赔偿变为惩罚性赔偿,加大企业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