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编制,73人在岗,前脚清退减员,后脚安插不断,财政拨款“杯水车薪”,排污收费不够“吃饭”——最近,人民日报对安徽灵璧县环保局“干部泛滥”作出如上报道。不单环保局“没钱吃饭”,据当地人讲,灵璧县许多单位都存在机构臃肿、人满为患问题,“自收自支”单位尤其严重。由此及彼,这恰恰是一些地方机构改革中,撤并、重组“换汤不换药”,优化、减肥“越减越肥”的典型缩影。某些地方领导擅长的“加减法”、心中盘算的“小九九”,着实引人一探究竟。
如今,某些干部思想异变,热衷官场圈子,迷信“自己人好办事”。由此,越是人浮于事、臃肿异常的机构,七姑八姨、裙带关系越盘根错节。在某些人看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仅能炫耀权力光环,“满朝亲信”更有利于稳固地位,掌握眼线。于是乎,献媚者千方百计想进“圈子”,为了“铁饭碗”,某些人赤裸裸行贿送钱。卖官大贪锒铛入狱还不算,竟然还出现冒名“李鬼”。去年,山东一农民伪造县委书记签字,一路绿灯“调”30多人进机关,“笑纳”敛财上百万!精简不精简,领导说了算,财政压力大,不是头儿出钱,机构改革慢,不妨碍升迁……精简动力、约束效力、考评科学性从何谈起?
在财政预算体系完善的国家,公职人员的开支、行政事业的经费全部都由财政包揽。然而,我国一些行政与事业单位,要么是部分财政拨款,要么是全靠“预算外”收入自给自足。表面看来,财政负担“减轻”了。然而,作为“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收费、罚款权的下放,让“部门逐利”成为可能。与绩效考核挂钩,与个人收入休戚相关,更令执行者难抵“搞钱”冲动。一些执法部门借罚款敛财,地方行政乱收费,权力机关制定条文、巩固强化“不当得利”,已然导致群众强烈不满,更给腐败埋下严重隐患。
更重要的是,权力的行使、行政的过程,必须以公正客观、严谨纯粹、公心为上作为前提保障。某些单位,收钱就给“盖戳”,罚款就默许违规,有了领导批条就对问题“睁一眼闭一眼”,已不仅仅是行政不作为,更可能沦为受权与利支配的“摆设”。有了权力交易、后台背景“保驾护航”,各类违规也将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近些年,矿难事故不断、环保治污疲软、楼市调控不力、局部治安堪忧,背后的渎职犯罪、利益勾结若隐若现!
与转型社会蕴含复杂表征与内隐一样,机构改革也不是单一孤立的问题。它同样涉及权力监管、制度创新、减员处理、效益与效率平衡等课题。一些地方的机构改革仅限“皮毛”、流于形式,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头疼医头,治标不治本。公职人员有权争取、体现自身的价值,各级人大代表更有责任代行纳税人的审核、监督权利。统筹编制、统筹预算,规范改革预算外收入,将各种收支逐渐全部纳入财政体系,真正置于人大的监督审核范围,才可能有效减少杜绝肆意超编、随意“化缘”。对于切实需要绝对执行力的重点部门,更当借鉴引入上层直管、独立运转的中央审计模式。扫除人情掣肘与权力纠葛,权责明晰,赏罚明确,方可警醒惩治慵懒太平官,通电“高压线”,才能让当权者时刻敬畏“必须为”与“不能为”。(蒋萌)
安徽灵璧:环保局人满为患排污费不够“吃饭”
近来,安徽省灵璧县环保局职工反映,该县环保局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严重,职工工资比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最低标准还低,职工们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也基本上没有。
记者调查后发现,灵璧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自2003年成立到现在,正式人员已经达到73人。而根据灵璧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在2003年1月14日一份《关于调整灵璧县环保监察队机构编制形式的批复》文件,环境监察大队的编制仅为21人,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监察大队超编人员是正式人员的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