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1月16日,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大规模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中国将在长城站新建900多平方米的科研办公楼、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活动中心,以及锅炉房、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和配套管线、储油系统等室外工程,总扩建面积约1800平方米。扩建工程计划于2008年完工。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人铁马”
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长城站、中山站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需求。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长城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工程相继动工。
这次扩建,是严格按照现代工程管理模式,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全部到位、各司其职。来自中铁建工集团、上海宝钢轻型房屋有限公司、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考察队员,克服了施工过程中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圆满完成中山站基础设施建设、熊猫码头建设、高频雷达场地平整、长城站主体建筑结构安装等工程。
南极素有“风极、寒极、雪极”之称,在这里“盖房子”讲究甚多,尤其是对房子的地基要求极为严格,一般要建在基岩上。因为南极风大、积雪多,风吹雪往往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座房屋埋起来。为了给狂风让出一条“通道”,南极的房屋底下一般先要建起两三米高的基座。
这种“头重脚轻”的房屋结构,如果地基不牢,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增加地基的牢固性,考察队员还要在基岩上,用岩石钻机钻下1至1.5米深的孔,用钢管扦入,并浇注水泥,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
第24次南极考察期间,中铁建工考察队员主要任务就是给中山站新建建筑打地基。尽管他们有丰富的极地建设经验和一系列现代化施工手段,但还是面临成堆的挑战。
有的地方基岩埋得很深,考察队员挖了近2米深的大坑,仍不见基岩露出来;有的基岩异常坚硬,钻头钻得通红通红的,钻机连续烧坏了几次,都无法在上面打下一个孔;有的地方好不容易钻了一个孔,却遇到了孔腔内不停地积水,无法浇注水泥;有时遇到冻土层,挖掘机每天只能挖下200毫米,进展举步维艰。
面对超乎想像的困难、超乎预计的工程量,考察队员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累了,回来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眠;换班的时候,揉揉眼睛脸都不擦就冲出去了。有时遇到南极天气恶劣,为了赶进度,考察队员们就在暴风雪中施工,头发、眉毛、胡子上全都冻上一层厚厚的冰碴,怀里揣的保温杯也被冻成了冰疙瘩,但他们衣服后面,却一次次被汗湿透。
曾经,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完不成任务的中铁建项目经理刘笃斌,在中山站给单位领导写了一份汇报。写着写着,禁不住老泪纵横,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起来:他带领的这帮兄弟们在南极施工太苦了、太累了!
资料图片:3月5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魏文良(左一)带领考察队员修建中山站停机坪。随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中山站仅有的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已不够用,利用这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工程施工剩余的材料,魏文良带领考察队员自己动手修建了一个新的停机坪。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就在他们想放弃的时候,中山站的考察队友们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施工单位甲方代表糜文明经常到工地上,帮着干这干那;工程监理曹硕伟更是和所有的施工队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灌浆、钻孔、混凝土浇注等样样搭手;错过了集体吃饭的时间,中山站管理员程言峰就单独给他们开小灶。
老刘带领10名施工队员,就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了,就这么一天天坚持下来了。短短两个多月,他们完成了中山站综合库、车库、空间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综合楼等六个单体建筑的地基工程,按时拆除了科研栋等老建筑,还利用多余下来的水泥和钢筋,修建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圆满超额完成了建设任务。
26岁的曹硕伟是中山站首位工程监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从一介弱不禁风的书生锻炼成能扛100斤水泥的硬汉。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着工程组的兄弟们在旷野的暴风雪中,战风斗雪,笑面南极恶劣天气。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钢人铁马’的中铁精神,什么是奉献内涵的南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