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资本潮”涌现
近五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成都市今年初以“确权赋能”为着力点,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以完善,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耕地得到保护,为新一轮农村改革找到了“一条很好的出路”。
“确权赋能”,是将宪法规定的农村各种产权通过权证的形式确定到户,使之成为农民法定的资产,并赋予可流转的、市场化的资本禀赋。这一举措着眼于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不仅落实了土地承包权登记制度,而且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了市场环境。
“确权颁证到农户,盘活资产快致富”,在双流县兴隆镇,类似的标语格外醒目。瓦窑村农民胡易明向记者展示了“四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林地使用权证》。他说:“我们农民最大的财产一是土地,二是房屋,这‘四证’才是真正的定心丸。”
与“四证”同时发给农民的还有“两卡”,即耕地保护卡和养老保险卡。成都市和下属区县市两级财政每年拿出26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耕地保护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扣除10%的土地流转担保金和农业保险,打到农民“耕保卡”上的数额分别是360元和300元。根据本人意愿,也可选择将耕保补贴转到养老保险卡,抵扣保险费。
农民可查询“耕保卡”上的金额,但不能领取。成都市规定农民男到60岁、女到55岁,经耕地保护协会确认自己的承包地没有遭受破坏,方可一次性领取耕保补贴,否则将予以扣除。目前,各村均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小组成立了分会,专门设有耕地保护义务监督员。
今年4月18日,瓦窑村59岁的农民冯正昌领到了“两卡”。他家5口人,共有5.5亩承包地,去年“耕保卡”里有2450元,抵扣4个人每人480元的保险年费,目前“耕保卡”还结余530元。他说:“这个办法好,耕地年年要保护,如果你破坏了,或者租你地的人破坏了,你就得不到耕保金。”
截至目前,成都市206个乡镇参加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共涉及农户58万多户,已有60%完成入户摸底调查,45%完成土地测绘,27%完成确权方案公示,11%完成确权颁证。按目前进度,估计两年内全市可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在确权到户、耕地保护的前提下,成都市尝试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目前,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集体林地使用权等“四权”流转。截至8月底,全市在确权颁证后实现产权流转10917宗,金额1.3亿多元。
“两大保障”加速民主法治进程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被成都市委市政府视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两大保障”。
从2004年起,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成都市就开始对城乡分设机构大动手术:撤销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成立市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撤销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市交通委员会。通过机构改革整合,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五年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始终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的重点。比如,通过多次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消除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户”限制,促进城乡充分就业,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7%。1991年至2003年累计多达48万失地农民就业、居住和社保问题逐一被解决。
涉及三农的任何一项改革,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就会寸步难行。近年来,成都市创新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让农民在参与经济发展和民主管理中增强自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叶裕民教授多年跟踪调研成都,她告诉本刊记者,“三个集中”、“三项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契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体现出“两型”、公平、法治等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这些经验不仅适应于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区域,在很大程度上也适应于地级以上大部分城市。
面对《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这样描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和前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党历经几十年探索,走上的一条符合规律的城乡发展道路。它对于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全面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它的核心着力点要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但它实际上还是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之路。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城市是现代化的城市、农村是现代化的农村,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