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山东胶州土地合作社把农民变股东
2008年10月17日 15:31: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年初开始,胶州市胶北、胶东、洋河、李哥庄、马店等镇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3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仿佛在一夜之间挂牌成立,2.1万亩土地开始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近万户农民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土地股民。新华社图片 65岁的李春兰坐着马扎,与十几个老姐妹一起,把甜叶菊叶子捋到身边的尼龙袋子里。尽管一大家子有15亩地,可李春兰今年却显得格外轻松:“地都交给合作社种了,孩子们都上班,我就给合作社打打零工。”李春兰所说的合作社,是今年3月份村里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这几天,合作社的60亩甜叶菊正处收获期。虽然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但李春兰现在的身份却是打工者。 年初开始,胶州市胶北、胶东、洋河、李哥庄、马店等镇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3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仿佛在一夜之间挂牌成立,2.1万亩土地开始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近万户农民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土地股民。 这场变革缘何发展的如此迅猛?它将带领“股民们”走向何方?近日,记者赴胶州实地调查,以期揭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来龙去脉。 种地还是打工? 9月18日,夕阳西下,张维熙看着邻居张维国把场院上最后一袋玉米抬回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自己总算不用操这份儿心了。” 72岁的张维熙是胶北镇东赵家庄村民,一大家子11口共有土地15亩。很多年来,春种夏播,没事的时候给人做点木匠活,平淡的日子让张维熙很满足。可是,这种满足的心理在最近几年却发生了变化。 随着胶州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截至2007年底,胶北镇共有内外资企业170家,吸引周边5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距东赵家庄不远的青岛地恩地集团,就有2000多当地农民在此上班。随着工厂越来越多,村子里的年轻人纷纷被工厂录用,成了拿工资的“上班一族”。 张维熙的两个儿子继承老张的老本行,外出搞装修。儿媳张秀娟、李敏在村南一家服装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庄稼基本上由老张夫妇照看。“平常施肥除草,俺老两口身体硬朗,还可以勉强应付,可到了三秋三夏,就吃不消了,只好把孩子们都叫回来。”张维熙说,儿子在外面做装修,一年少说也能挣几万,可为了管理庄稼,有时也不得不把手中的活推掉,损失起码几千块。儿媳们更是不舍得,“请一天假就扣七八十元。”村支部书记李林高说,东赵家庄村现有人口590人,其中常年在镇里、市里打工经商的达270多人,占村里劳动力的80%以上。 打工、经商的不愿意种地,可有人愿意种。就在不远的胶东镇后店口村,有个农民叫黑增江。这几年,他承包了别人的几百亩土地,购进了播种机、旋耕机、机动喷雾器、排灌机械和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作业。由于采取了科学的间种方法,加上管理得当,最好的一年创下了种粮年纯收入15万多元的纪录。 有人不愿意种地,有人却乐此不疲而且收益颇丰,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分散种不赚钱,合起来种 胶东镇大姜戈庄村支部书记马文才,如今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大姜戈庄土地股份合作社董事长。 今年年初,胶州市出台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工商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效益农业,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意见中说,从2008年起,胶州市财政还对新增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亩以上且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给予一定补助。 今年3月一个春意料峭晚上,大姜戈庄村开了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会议的议题是:征求村民们的意见,把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听说要搞“合作社”,村民们都涌了来,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会上,马文才没有讲“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掰着指头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作为一股入社,合作社按照“保底分红加浮动红利”方式分配,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450元,浮动红利根据市场及合作社经营情况,利润的40%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基金,剩余部分年底经股东大会研究后分红。老马最后说,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开会之前,马文才并不乐观。可会议结果出乎马文才的意料:310户村民有100多户愿意入社,入社的500多亩土地占到了全村土地的近一半。两口子都在青岛泰康鞋业公司上班的马长卫双手赞成:“一边拿租金,一边又能安心到厂子上班,两头来钱!” 在随后召开的股东代表大会上,马文才当选为合作社董事长,周全照、赵福志、孙建梅、刘永秀、赵福来等四人当选为董事。这里边,有世代种田的庄户把式,有头脑灵活、经常在外边跑的年轻人,还有账头精细的老会计,村民戏称“最佳组合”。 经营模式各不相同 记者采访时,大姜戈庄村的500亩辣根绿油油的长势正旺,马文才脸上也是乐滋滋的,“尽管第一年搞,没什么经验,可挣钱是基本定了。” 一家一户的种植,产品质量很难控制,很多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源头控制的需要,希望有成规模的基地以推广标准化种植。成片联方的土地集中起来,马文才等一班人立马觉得腰都粗起来。左挑右拣,最终与一家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辣根出口企业签定了500亩的订单。 马文才说,种子由厂家提供,技术人员定期指导,施肥打药全部统一标准。因为统一管理,他们的辣根比别人质量好,收获后厂家保底收购价0.9元/斤,保守估计每亩产3000斤左右,500亩毛收入差不多在120万上下。 大姜戈庄是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平常管理上的事由董事会几个人商量决定,重大事项召开股东代表大会,“股民”只管年底分红。55岁的村民周全茂经常作为雇工到社里打工,按出勤开工资,“平常施肥除草35元一天,打药等稍重一点的活40元一天。”老周告诉记者。 “以前记工分,现在雇人要开工资,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不出现‘大锅饭’现象?”因对这个问题心存顾虑,洋河镇朱季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的经营模式与大姜戈庄不同:土地入股后,自家的地仍然自己种。合作社社长杜高古说,土地合作社怎么搞,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模式也很多,“运行初期,我们还是采取‘自家的地自己种’这种模式。我们担心,不是自己的地不上心啊。”杜高古表示,合作社刚起步,步子不宜迈得太大。选种、育苗、销售都可以统一管理,但生产管理就不一定非要统一搞。 这个模式目前看来效益不错:朱季合作社600亩青萝卜日前刚刚收获,亩产量达4500至5000斤,亩均收益达2500元上下。 而在李哥庄镇的几个土地合作社,则出现一些新的经营方式。比如像“社里统建、再分户承包”的模式。合作社投资建立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农户来承包,合作社对每个大棚收取租金,其余利润都归农户。 多分“红利”路还长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用种,在家就分红。”这首顺口溜说得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事——显而易见,农民对这个新鲜事物还是接受的。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土地合作社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土地股民”的“红包”做大,合作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尽管目前胶州市有3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挂牌,可记者了解到,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法定身份。对此,合作社的当家人们显得很无奈:没有身份,争取权益的时候就很为难,像贷款、签合同等事情,土地合作社只能依附于村委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来对外打交道。 此外,记者观察发现:土地合作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机制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职能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合作社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一旦亏损,仍有“后患”。 “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不是胶州首创,全国一些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一种新方式,我们也在摸索中前行。”胶州市农业部门一负责人表示,土地对于农民,不只是谋生获利的基本条件,同时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有关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审慎、稳妥地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修国华
编辑:
陈新科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