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解读连续第5个关于“三农” 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2008年02月04日 17:18: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今年在全国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布,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浓浓关切渗透在字里行间。 在过去的一年中,持续上涨的物价让“菜篮子”成为下至百姓、上至中央都极为关注的话题,也让2008年一号文件对农业“基础”地位再审视。文件指出,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这是连续5年来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力邀专家,解读这份党中央、国务院送给九亿农民的温暖而厚重的新春贺礼…… 为了解决最突出的深层问题 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这样的表述有着深刻背景:去年我国CPI同比上涨4.8%,高于年初预定的3%目标,主要是受食品价格拉升带动。农业部门分析认为,症结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而影响农产品生产的直接原因是农业基础建设薄弱。 作为“三农”问题的专家,连续5年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的陈锡文指出:“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在加快转型、利益格局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正是围绕这些问题,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2008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题。” 农业基础不够牢固,是当前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深层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确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题,很有必要。自然环境的制约日益严峻,我们的农业基础性投入又不多,农村的公共服务不能适应农民的要求。” 首先,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差。“长期以来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导致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生产稳定性和粮食安全性仍然不容乐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敬学说,农业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强调“基础”,意义重大。 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能适应农民当前需求。周天勇建议:“今后加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有几个问题必须重视。第一,资金投入要规范化、程序化,防止漏损,要向村民公开;第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要集中,讲究效益;第三,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要有连续性、有重点,不能撒胡椒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吴敬学曾仔细分析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等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从这些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农业政策总结出四条国际经验:一、政府农村公共投资政策具有动态性,如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美国,农业供给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时,政府主要支持生产条件改善,到农业自给过剩后重点则转向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生产结构等;二、显著的公益性,投资随着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增强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等社会效益较高的项目;三、导向功能日益增强,例如日本就是通过金融制度引导金融资本、农协资本和私人资本投入农业,保证了农业投资不断增长;四、支持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并注重建立农村社保制度,给予大量资金支持。 突出基础建设,抓牢基础问题。2008年一号文件,预示着新一轮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高潮的到来。 让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 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周天勇认为,这四项对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部署,无疑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亮点。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事业,始于农村。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必须将金融、科技、市场体系等许多现代经济的元素引 入农村,才能建起现代农业。“30年前,我国工业化、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与我们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30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飞速加快,而农业在率先改革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进展不大,生产方式、市场化程度很难与现代经济元素相对接、相适应。” 农村改革中,金融是关键。范剑平说:“实际上,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金融机构都在尝试推动农业和农村向现代化转型,但金融机构往往也要在商言商,所以实际效果不明显。如果不深化改革,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会不断地在不同产品上爆发,最终吃亏的往往还是农民,而政府就会变成‘消防队’,疲于应付,而且也不能系统地理顺关系、解决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祝丹涛博士进一步指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大大激发了‘三农’领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首先,由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营方式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农村资金需求量增大,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带来的链条延长,对资金的需求周期也相应延长;其次,资金需求更加多样化,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金融需求以更快速度增加。这些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但需要提醒的是,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区域、主体和层次差异普遍存在,因此各地要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不能一刀切。为此,需要在积极稳妥控制风险的同时,鼓励农村金融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以往“支农惠农”的提法改为了“强农惠农”。仅仅一字之差,却可见农民主体地位的回归,更可见中央“强农”决心。 10个文件,10座丰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5个“一号文件”是什么?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人应该都对这个名词相当熟悉。 1982年至1986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五份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首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发出,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要求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规定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1985年1月,第四个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 1986年1月1日,第五个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5个一号文件”,每年向前一步。被广泛调动积极性的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几千年温饱不保的中国农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但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的农村发展却陷入滞后窘境: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于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自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此后主题陆续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采取后,粮食生产实现连续4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连续4年增幅超过6%。 10个文件,10座丰碑。如果说,曾经的“五个一号文件”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开创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那么,新世纪的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为核心思想,初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伴随着农村发展稳步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中国,一个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正在开启。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摘要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三、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四、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 五、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七、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八、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来源:
中国上海网
作者:
编辑:
陈新科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