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成为农民增收动力源
农业部有关人士分析说,农村改革初期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也是当时农民收入高速增长最深刻的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性,实现了生产制度的变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极大地解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农村生产力,增强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
农产品价格的放开使农民从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明显增加。1982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统购统销纳入改革议程,从农产品流通领域着手开始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1985年国家将粮食和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订购,放开了猪、牛、羊、水果、水产品及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1999年又放开了棉花市场和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目前除烟叶、蚕茧外,所有农副产品市场已全部放开,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乡镇企业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而且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年至2006年,来自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由人均每年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2%提高到34.6%。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各地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我国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不断扩大。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源泉。
10月2日,江西省婺源县稻黄谷熟,收割机在忙碌收割。由于国家实行购买农机补贴,不少农民选购了小型收割机,既省时又省力。胡敦煌摄
确保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农业部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是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据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从未来看,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还需经过长期的努力,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因此,今后仍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依法以转包、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妥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重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