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上我国中西部地区自身在承接产业方面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出现一种新趋势,由以往一味向北边内陆地区转移,开始向南边越南、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专家认为,面对珠三角产业纷纷向南转移的趋势,当务之急,应该采取启动内需市场、完善产业配套、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措施,“挽留”东部企业,以便更好地优化我国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宏观政策趋紧使得珠三角企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因素。“目前,国家在土地管理、项目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更加严格,造成一些产业转移项目实施困难。”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副教授申华林说。
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近几年来南宁吸引了大批台商的目光。一些台商直言,如果能够提供用地和劳动力保障,企业落户问题不大,但南宁市目前每年有限的用地指标无法满足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
“去年以来,我国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频繁调整,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主要依靠出口的加工贸易产业影响很大。对于我国吸引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构想,不少外资企业担心国家接下来还会加大对外贸政策的调整力度而心存疑虑。”广西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黎鹏说。
另外,目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尚存在经济基础薄弱、配套不足、引导不力等因素,也制约珠三角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种种迹象表明,已经有不少东部企业为规避投资风险,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考察甚至建厂。有数据显示,越南已成为继大陆之后台商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到2005年台商对越南累计投资接近80亿美元,居越南境外投资第一位,近两三年来,这种势头只会增加不会减弱。
针对东部加工制造企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新趋势,一些专家认为,当务之急,应从五方面入手“挽留”东部企业。
一是启动内需市场。专家提出,生产成本优势并不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亚抗衡的武器,我们真正的优势是内需市场。如新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潜力巨大的面向中、西、南亚以及俄罗斯的消费市场和其购买能力。作为中国-东盟合作桥头堡和连结我国东中西部的节点,广西也面对着亟待进一步开发的东盟市场和广阔的大西南腹地。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打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另一方面,要围绕相关区域的规划建设打造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同时,加强培训和引进工人、管理人才。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避免恶性竞争。申华林说,要制定经济一体化联动政策,打破各省区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壁垒,制定实施包括金融交通、市场融合、信息共建平台、人才自由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同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和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这样有助于最大程度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综合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通过机制创新改善投资软环境。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认为,面对资本逐利而行的现实,各地政府要做的就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前来投资设厂。另外,政府要实行政务公开、公平执法,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五是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现国内转移。目前,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优惠措施招徕加工制造企业,我国也需要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实现国内转移。